在江南一带,有清明吃青团的习俗。青团,又叫清明果,是江南清明时节应景的糕点。每到清明时节,艾草青团就是这个季节的时令美食。清明时节做寒食,除了品尝春的味道,也将一份哀思送给远行的亲人……
以前在江南小城读书时,也曾吃过青团,印象并不深刻。最深刻的印记,还是在苏州留下的。
那年毕业季,最后一个学期是实习和论文,同学们大都出去找了工作或实习单位,多在江浙沪一带,班里的女生大都聚集在苏州。我当时已经大体确定了毕业后的去向,所以对实习和找工作都不怎么热衷。老刘和小燕子说苏州有个大型招聘会,说我可以去试试,于是背个包包从学校到了苏州。
老刘和小燕子她们租住的房子在苏州老城区里,街街巷巷的,保留着苏州独有的古风古韵,也尤其考验路痴的我。
记得那是在清明前,清晨,如酥小雨下得细密,我心寂寂,巡着几日里依然不深的记忆出去坐车。一个弄堂拐到另一个弄堂,拐角的路边,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一个小巧雅致的江南老太太,一口冒着蒸汽的大锅,上面摞着几层竹制的蒸笼,最上面一层敞着,冲击我眼球的,是碧绿透亮的光。
那是第一次觉得青团这种时令小食,竟然是那么的鲜活。老太太微笑着吴侬软语,包了两个青团递给我,散发清新艾草香味的外皮,软糯中略带Q弹,红豆馅甜美,咸蛋黄肉松馅喷香,吃完真是心满意足……享受刚出炉的青团新鲜温暖的美味,感受浓浓的春天气息,我就是从那时候爱上青团的!
那是我最苏州的记忆了,那次之后,坐火车回到学校,再然后来到大西北,已然一十八载。苏州后来也去过两次,一次是夏天,一次是国庆,再没有吃到过新鲜出炉的青团。留在苏州的老刘和小燕子们,也早都各自安家,在整齐漂亮的小区里,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两次去了带我闲逛,也是去景点,去西山去太湖,去周边的山林,再没有去体会老城区特有的苏州味道了。
前两年,一位同事去上海宝世威公司出差,回来在朋友圈晒了带回的青团,我特别激动,同事说,拿你自己烘焙的点心来换。晚上专门烤了一炉小蛋糕,第二天去办公室找他换了两个青团。已经是一个个单独的小包装,原料也不是艾草,而是麦草,少了独特的艾草香,只是绿色的红豆年糕的味道了。
前年清明时节全家出游,在渭河边上,采到了新鲜的艾草,婆婆说要用来插在门口驱虫。我挑了些最嫩最新鲜干净的部分,准备回家来自己动手做青团的,终究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艾草也在冰箱里逐渐放黄,最后只能扔掉了。
后来邢先生去上海出差,说在超市看到包装好的青团,保质期半个月,买了几盒回来,大都是青汁的,还专门挑了两盒艾草的给我,冷食如干吃汤圆,早失了记忆中的风味。今年邢先生在北京稻香村看到现做的青团,打电话问要不要再带两盒给我,我说算了。再后来,青团就只停留在我的记忆中,那个苏州老城小巷子里,冒着热气的蒸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