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读到出身低微的朱元璋,经历种种磨难,一路打怪升级,最终成了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初年,从最底层做到最高层的朱元璋,深知层层艰辛,也知层层利益,所以治起国来,更是兢兢业业,事无世细。他掌控着明朝这个庞大的机器,他深知每一部位的情况,他建立尽善尽美的政治制度,力求这个机器的每一个部件都运行得有条不紊、严丝合缝;他开创自以为最科学的八股文科举,来选拔最优秀的人来操作每一道工序;他颁布最严苛的法令,来防微杜渐,扼杀一切可能的犯罪苗头......他如一个钟表匠一般,想让这个国家机器的内耗减小到零,想让它完美地分毫不差的永远运转下去。
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永无忧虑,更是规定凡皇室后代,不必劳作,永享俸禄;为了免除继承者的忧患,他收良弓、烹走狗,以一切可以利用的理由,剪除一切可能威胁皇位的重臣。甚至连那个在年少时曾递信给他,从而引领他走向另一条路,并一路追随他近古稀之年的汤和,也没能逃过朱元璋的担忧。朱元璋可谓为儿孙们铺平了一条阳光大道,他大概完美地想”大明王朝可以永久不衰矣!“
朱元璋的完美主义,确实在他的建国和治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完美到对待敌人一定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对陈友谅、对北元,皆是如此;他完美到对贪官污吏绝对零容忍;他完美到让任何人都心有忌惮,都别想居功自傲......
然而,他大概没有想到,所有的制度运转,靠的都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可能完美到如钟表一样分毫不差四季如一的。在完善到近乎完美的制度下做官,是怎样一种体验?有记载称,洪武某年,入编官吏364人,年终处死罪8人,各种犯刑带罪者356人。这种制度下,竟无一人无罪,不知道朱元璋是否反思过,这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洪武末年,凡有名的文臣武将全被朱元璋收拾了一遍,然后他安心地驾鹤而去,他大概做梦也想不到才短短几年后,即便没有旁人觊觎,他们老朱家叔侄俩就从南打到北,打得血流成河;而这种剧目隔段时间还会有续集;
从小忍饥挨饿的朱元璋,不能想像再让子孙后代忍饥挨饿。于是完美地把对子孙后代的安排写入国家法律,凡皇家后代,不必外出工作,永享俸禄。他可曾想到”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究尽也“?更何况他们家还有皇位要继承,有本事的窝里斗,没本事的坐吃山空,吃的人多了,山肯定会有一天空掉的。几百年后,庞大的朱氏家庭里,或许真的有人更次忍饥挨饿,这是否也印证了一个家族兴衰的轮回?
追求尽善尽美的朱元璋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想做钟表 匠,但历史不是钟表,历史是人创造的!只有与时俱进者,方能永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