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艺术家手里表达出不同的味道。
这相同与不同,都因为境界和认知的差异。
《遥远的救世主》这本小说中的故事,起于几个音响“发烧友”,还有丁元英这样的高级玩家。冯世杰是个音响发烧友,也是把王庙村和丁元英这样的人物联系起来的纽带。王庙村的故事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
一次看似偶然又并非巧合的相遇中,冯世杰与丁元英起了争执。丁元英对穆特的一首《流浪者之歌》随意的评价“还可以”,激起了冯世杰强烈的反应。冯世杰愠怒地质问丁元英为何这张唱片不好,甚至还拉着丁元英不让他走。
丁元英没有办法,只好解释道:
同一首《流浪者之歌》的曲子,以穆特与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相比较,穆特诠释的是悲凉、悲伤、悲戚,弗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穆特多了点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点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
冯世杰听呆了。
看完这一段后,我在两个音乐平台分别找到了穆特和弗雷德里曼的《流浪者之歌》,对比听了之后,还真是这样的。
穆特的小提琴里多了一丝幽怨,让人听了感觉伤心。弗雷德里曼的曲子里悲伤中多了一种力量,听完后给人的感觉是:潮水退去后,太阳升起来了,把海面照得红彤彤的,真好看……
可能很多人对《流浪者之歌》不熟悉,但大多数人应该听过《夜空中最亮的星》。逃跑计划演唱的版本,有一种对未知的迷茫,味道是孤独与苍凉;而在张杰的演唱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味道是空灵与力量。
其实,不只是音乐,任何一件作品,任何一件事物,都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诠释。
自从开始学习写作后,我开始有意地观察艺术表达的技巧,其中电影和电视都可以去借鉴。
我最近在追剧《理智派生活》。
以前,我一般是不追剧的,因为我认为剧追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但是,当我决定从电视剧中学习艺术表达的手法后,追剧就变得更有意义了。这是我在意义层面对“追剧”这件事的不同诠释。
以前,我看影视剧时,我只会有喜好,最多把它当成一种解压方式。我只能看到人物、剧情、价值观等等;
但是,自从我有了写小说的想法后,影视作品就成了我学习的好地方。我看到了“故事往往从一次事故开始”,也看到了“误解产生悲剧,也能引发笑点”;我看到了故事情绪的起伏,也看到了梦想、婚恋、职场斗争等主题的有序展开……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们真正用心关注一件事物时,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大概就是求知的乐趣吧!
乐趣让我们更能专注于写作提升。
经年累月,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日更后多出来的几百文字,更是坚持日更后对文字的掌控度,对生活的感知力,还有对生命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