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刘老师讲道理,说到了我们对待家人和朋友不同的态度,我在争论的时候无意中总结出了我这么多年来待人接物的一套原则,我惊讶的发现我是一个非常拎得清的人,正是因为遵守了这样一个原则,我才有那么多特别铁的朋友,我才有那么多可以当作亲人的兄弟,而且我才把远近亲疏分的那么清楚,不在不必要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和感情。
这个原则是,我对待一个人怎么样,不是因为他是谁,而是因为他怎么样,和我有什么样的感情基础。
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剖析开有很多可以延伸的内容。
第一,不是因为他是谁,这其中包括,不是因为他是名人,不是因为他是有钱人,不是因为他是我的男朋友,不是因为他是我男朋友的母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老师,不是因为他是乞丐……包括一个人的职业、工作、与我的关系等等。
第二,因为他怎么样,这包括,他做过怎么样的事情,他怎么样对待别人,他有怎么样的价值观。
第三,和我的感情基础,包括我们是否共度过一段时间,我们是否共同经历过困难,我们是否有共同的爱好等等。
举个例子,我对待我父母很好,不是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而是因为他们,第一,是很善良的人,第二,对待我很好,第三,从小就在陪伴我。所以我才爱他们。而如果我的父母是不善良的人,如果我从小是我爷爷奶奶而不是我的父母养大,那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爱他们。
第二个例子,我对待朋友比对待亲戚要好,而且把朋友就当作我的家人,很多事情非常上心,是因为,第一,我选择朋友有我自己的标准,他们可以和我三观不一样,但是肯定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二,他们对我都很义气,第三,我们共同度过过一些岁月,共同经历过难关,共同面对过未来。而我的亲戚除了名义上和我有关系之外,我们没有共度过岁月,也没有共同经历和面对过什么,所以我对朋友比对亲戚好在我的价值体系下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我对待我男朋友的母亲,不会也不可能会像他对待自己的母亲,除了情理上之外,在我的理论中,我不可能与一个人平白无故产生亲近感,不管她和你有什么关系,对我来说她就是个陌生人,我会对她有尊重,但是爱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需要共同的经历和时间的积累。
刘老师说,如果我有个很好的朋友,他也会像我对待我朋友那样去对待我朋友,我说没有必要,因为你和我朋友的交往不必夹杂我,你和他合得来就相处,合不来就不相处,我不会勉强你接受我的朋友。同样的,我也不会要求你像我一样对待我的家人,你和他们投缘就相处,不投缘就互相尊重就好了。同样,我对待你的朋友和家人也是一样的态度。
尊重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你可以免费享受,而爱,是要靠自己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