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薄薄的书,只有160页。是经由叶嘉莹老师的演讲整理出来的。看书的封面写着“迦陵演讲集”。
叶嘉莹,号迦陵。
这本书一共九讲,我只看了第一讲和第二讲,对于喜欢诗词,却对诗词知之甚少的我来说,只看到这两章,就非常的受益,也非常的激动。迫不及待的分享和记录。
第一讲:“兴于微言”
诗者,志之所以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大序》
都说语言是最苍白的,真正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诉说。于是就有“言不尽则歌,歌不尽则舞”的传承。
舞蹈是人与生俱来功能,每一举手投足皆是心的舞蹈。身体的舞蹈是最真实的语言,也是最真实的情感告白。
词,自古被文人所不屑,因为词一直是描写爱情的,难登大雅之堂。
迦陵老师引经据典为词正身。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是对词的境界的诠释。
词被称为“小词”。
小词读起来似乎都是浓情艳意,而其实内含美妙的“微言”。寄托了微妙的情致在其中。
词的修养和境界都是从词的“微言”中传达出来的。
关于“微言”,迦陵老师做了这样的定义。
给这个“微言”一个英文的文学理论上相对的一个说法。西方的文学理论有一个词语叫microstructure, structure是结构,micro是最微妙的、最幽默的。
第二讲: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张惠言《水调歌头》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这首词是清代学者张惠言写的。
能够闲来阅遍花影的,“惟有月钩斜”(惟有天上的月亮阅遍花影。)因为大家都在忙着追逐名利。
花落了,“吾”欲“与汝,泛云槎”,这时“东皇”——春天的神微笑着说:春风吹来又吹走了,花开了花又落了,你的追求就那么容易落空了吗?花虽然落了,春天虽然走了,但是“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春天就在你的心里啊!
这首词中蕴含了许多的“微言”,皆是“文化的符码”。
当一个语言的符号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有了悠久的历史,被很多人使用过的时候,这个符号里边就携带了大量的信息,这样的符号,我们说它是一个culture code —— 文化的符码。
我理解这个文化的符码就是《红楼梦》中常说的典故吧。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浓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这首词是写美女梳妆打扮的。而这首词中是有文化符号的。引申出李商隐的诗《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无题》
这些诗词中都隐含了作者是有才华,有美好的志意的,却没有人欣赏和任用。
而其中的“微言”和文化符号,是需要用心去读、去体会。“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