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山河万朵的第138篇原创文。
2017年4月我开通简书账号,至今码字已破16万,跟简书大牛比,这个字数并不算多,但跟一年前的自己比,还是进步不少,对于写作这件事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感觉此时的自己才算是刚刚入门。
“写一篇好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出自采铜《精进》
一年前读到此处时并没有太深感受,可今日再读,恍然大悟。
最近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要在短时间内准备出一篇演讲稿或发言稿。这不像在简书更文,轻松自在地,把心里想说的话倒出来即可,想到哪说到哪,完全是自由发挥。而工作上的演讲稿、发言稿都是命题作文,还是那种我很不擅长的题材,比如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交流。
但不擅长也得写,硬着头皮写,结果是,当我提起笔来却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面对3万多字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如果从宏观泛泛而谈也可以,但感觉没啥意思,自己写的没意思,别人听的也没意思,纯粹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如果想写出有意思的内容,第一件要做的是:找准一个切入点。3万多字的报告里切入点太多了,数不胜数。找切入点的标准是,一定得是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于是,我就选取了“文化自信”这个点。
有了切入点,就好比有了线头,顺着这个线头编织主线。主线的编织有两种方式,并行和串行。并行比较好操作,适合新手,主线短,逻辑简单,比如听了某个报告,我有一二三四点感想。
与并行相比,串行稍显复杂,对主线的要求比较高,要求主线比较长,需要有起承转合。但是,如果掌握了一个技巧,串行主线也是很好上手的,那就是——不断地自我提问。在开头选定一个问题,然后顺着这个问题理下去,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文章的逻辑结构自然就会跟着问题说下去。比如,为何说要民族复兴,复兴到什么程度?复兴到盛唐那种程度?为什么?怎么实现……可以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问下去,一篇文章的主线自然就形成了,都不怎么需要刻意规划。
可串行结构里有个难点,就是一个接一个问题的答案得是靠谱的,一旦哪个答案不靠谱、站不住脚,整篇文章都会是有问题的,不可信的。
确定主线后,这一篇文章的核心工作已经完成,也就是采铜说的构思阶段,这部分工作看似一个字没写,但却是最重要的,因为每一部分的结论已经在脑海里了。
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找素材来证明你的结论,这阶段工作特别有意思,百度、知乎都用上,能收获很多前所未闻的信息、知识,不仅找到了论据,还增补了自己的知识库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网上素材特别多,如何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也是十分重要,要舍得删减那些看起来很有意思但却对结论没有多大帮助的素材,先把他们存起来以后再用。
当完成这一步时,也就完成了采铜所说的“搭建”阶段,文章已有了骨架和血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美容了,细致地通篇阅读,拿捏下用词和转折处是否顺畅自然,让整篇文章看起来更舒服更养眼。
此外,我发现平日兴趣广泛,有个很大的好处,会不经意间收集很多素材,这些素材看似不搭边,但却能发生化学反应,而且还是自动发生的,我只需要在它们冒出来的时候记录下来即可,这对我高效码字帮助很大。
希望我的思考对你的写作能有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