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中餐馆有个泰国老爷爷管店。由于我经常去吃那儿解决午饭,我和老爷爷也熟了起来。每次我去他都热情张罗,然后会额外多给我个fortune cookie。(题外话:英国的中餐馆不如美国,美国的大多数都会给 fortune cookie,饼干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任意一句美好祝福;而英国只有少数的中餐馆会给,而这家中餐馆是巴斯唯一一家有 cookie 的,因此也觉得稀奇)。
我在等餐时经常和他聊天。感觉他虽然只是管中餐店,却对英国语言、文化方面有很多见地(insights:我很喜欢并且喜欢用这个词!)。
第一次去他掌管的饭店的时候,我和他还不太认识,他就和我谈到:到这儿的中国学生啊读和写的能力比较好,但很多都不会基本的生活用语,就比如说到饭店打工,不知道“开瓶器”、“开罐器”的英文是什么,你们真应该去Sainsbury‘s(英国这边的大型超市)好好逛逛,学学最基本的生活用语!我和他笑笑,感觉这老头挺有趣,说得也有道理。
后来去吃饭吃多了,就听了他挺多故事。我问他啥时候来的英国,他说那还早呢,1985年。他说他从小接听的看的都是美国节目,听习惯了,到英国一下子很难听懂英音。刚到伦敦的时候,他去乘公交车,那时候还是人工售票,大家涌上车,售票员从巴士二楼下来,大声喊着一句英语。老头听不懂,问他姐姐售票员说的是啥,她姐姐告诉他,是:“Any more fares?” 是问还有没有人没买票。估计现在这句英语也绝版了,伦敦所有公交系统都用上了 oyster card(牡蛎卡)。
然后他说他后来逐渐喜欢上了英音。他喜欢听 BBC,BBC的播音员说话都很清楚,比公交售票员清楚多了。他觉得英国人说话其实比美国人还清楚,每个单词都很干脆。我点点头,说,“pop up”(看过 Sharlock 的请设想下他的“yep”发音),他说是。英音真的感觉像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弹出来的,有一次看到有个朋友形容爱尔兰人说话有“豌豆射手一样的语速”,直接笑喷,每个单词都如一颗豌豆一样射出,速度慢时还行,速度快了就很难知道是在说啥了。
老头说英国这里一切都很成熟,很讲究。纸巾有很多种,吃饭擦嘴的、感冒擦鼻涕的用的都是不同种纸巾,厕纸是可溶的,接触到水很快就分解成小块;而在大多亚洲国家,各种场合都可以用同种纸巾。在英国,杯子也分很多种,你喝茶有喝茶的杯,喝不同的酒还有不同的杯子,有中国顾客来店里,有的会拿喝水的杯子装酒喝,就显得挺奇怪。这时候我就想着武松“三碗不过岗”的故事——国人豪放起来,直接拿碗喝酒,也是喝得尽兴。
老头说他的双亲有一方是中国人,我问他是否懂中文,他说只会一点点。他说最近好像有新政策,说如果在泰国只要证明有父母一方是中国人,子女貌似就可以获得10年的中国签证。他说他很想有机会去中国看看,泰国人喜欢去中国。(p.s. 比起韩国人和日本人,在英国巴斯的泰国人比较多,泰餐在这里也算是挺普遍而挺正宗的。)
老头能观察到很多语言、文化现象,这些现象,要不就被人当作习以为常,要不就因为太细小而被人忽略了;但被这个老人提起来,讨论一番,感觉也别有风味。在此能记录下,和大家分享,感觉也好生有趣。如果以后能从老人那边听闻更多好玩的故事,那希望此篇暂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