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就知道淑艳妹妹和晓平老师连麦成功,心里记挂着一定要听一听,今天终于得空补听了,非常受益。
我发现持续学习家庭教育的父母真是非常智慧的。
一、关于育子:
1、注重“境”。境教是无痕的浸润,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境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2、注重“静”。心静的大人和孩子更智慧。父母在教育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容易着急,这种着急背后是期望太高和目光不够长远。然而,心急的父母教不出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因此,父母们需要放平心态,放下焦虑的状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慢下来,静下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有才华、有情感、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之材。
3、注重“敬”。“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中的客人。”淑艳妹妹说得真好。“朱晓平老师也作了更加细致地阐释:“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要提建议,对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如此。对孩子有足够的肯定。多鼓励、多爱、多允许、多示弱、多请教、多放手让他做事,一旦成功及时赋能,给予价值感。”
二、关于助人。
助人首先要有愿力。愿是方向。愿景就是自己内心给自己规划的一片蓝图。愿力越大,越容易带你去到想要的方向。心不唤物,物不至。还有句话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发一个愿,这个愿好像一粒种子,慢慢就会发芽破土。或许,由此产生的变化没有“蝴蝶效应”那么快,但种子一旦发芽,延续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要构建结构。做大事和做小事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相当,但是产生的价值和助人的数量却完全不同。做大事需要关注整体、系统和结构,具备抓重点且精准出击的能力,切不要总掉入“雕龙画凤”的细节里。
结构不同,需要把握的节奏会不一样。节奏就是阴阳,就是平衡。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该快的地方要快,该慢点地方要慢。每个孩子性格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什么什么都不同,当然成长的节奏也不同。顺着孩子的节奏才会和谐。
不同的结构,节点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说结构是全年的计划,节点就是季度的目标。农民非常关注24节气,什么时候播种,插秧,什么时间点种什么菜都要根据它来。太早或太晚都不行。还有个词叫“节骨眼”,比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和时机。定下一个大目标后,要学会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落实下去。在什么时间点,完成什么关键指标。不然目标就成了口号。由点到面,由面再到立体的结构。这个节点就像是盖高楼时,设计图纸,打地基、搭框架,浇灌水泥,盖楼板等等,把每个节点做好了,才有了后面的结果。
当我们的结构构建好了,做好了各个节点上的事,同时注重把握节奏。结果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