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文如其人,别具一格的标题,富有个性的话语,独特而鲜活的思想,使人不忍释卷。尤其是她在讲课过程中熟练地运用“角色的转换”,让我越喜欢她的教学风格,越来越喜欢做她的学生。
《黄河象》中,窦桂梅老师抓住课文中“假想”和“推想”两个关键词,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窦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我们这些小科学家,一会儿要进行想象和推想,你说,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有怎样的科学态度?”往日调皮的孩子在窦老师的课堂上都变得特别懂事:“要特别认真”,“我会做到细心”,“仔细观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遇到难题决不退缩”。
本该教师强调的学习态度变成了“小科学家”们的“自律”。学生们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他们变身为“科学家”就会设身处地地从科学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思科学家之思,想科学家之想,真正在课文中走了一趟,成为课堂的主人。
紧接着,窦老师继续领着孩子们进行“假想”:“现在你不是科学家了,而是个小作家。听了科学家的推理假想之后,要是让你写的话,你会怎样写?你非得停留在课文作者的那种写法上吗?”学生兴奋地提出了几种调整文章结构的方案。教师没有提什么顺叙、倒叙、插叙,没有提什么续写、扩写、改写,学生却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些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家”的角色让他们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创作”之中。孩子们在“科学家”和“作家”两种身份的切换中经历了一次快乐的学习之旅。
《喜鹊》的教学中,孩子们转换角色,变身成了“研究员”,以研究员的身份来学习课文,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的激发出来,让孩子们尽兴地品尝研究的滋味。
《再见了,亲人》中,孩子们变身为志愿军战士,体会与朝鲜人民分别时那份难分难舍的深情。理解“请求”、“恳求”、“哀求”、“命令”的不同之处,虽然语气不同,但都是饱含深情,饱含不舍。角色的转换,让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
《落叶》更是将角色的转换运用的淋漓尽致。窦老师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孩子们变身为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来做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是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造,谁的动作美!”通过表演,孩子们对词语理解了;通过游戏,孩子们进入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小动物,设身处地体验到小动物们做游戏时快乐的心情。
《圆明园的毁灭》中,窦老师让孩子们转换角色,变身为皇帝、大臣、士兵、老百姓,从不同角度看待圆明园的毁灭。体会圆明园的毁灭不止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样的片段太多太多《晏子使楚》《牛郎织女》......课堂教学就像一台戏,又像一场节目的演播现场,而教师就是导演,就是编剧。适时的角色转换,让孩子们充分的理解文本,进入文本;能把作者积极的情感意向外化为学生的情感意向,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体验。
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多个角色,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就有不同的角色,甚至同一时间、地点也会有多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符合社会要求的定位。语文学习就反映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转换角色,进入角色,也能为他们以后认识生活,适应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