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天,上午两节奥数课完毕,儿子丢下书包就往外跑,丢下一句:“我找芃芃玩。”
我赶紧追了出去,拉住他说:“芃芃才四岁,你怎么跟他老缠在一起呢?而且还是你找他玩,你怎会与他玩得来呢?”
芃芃是个聪明精灵的孩子,喜欢画画和拼图还会拼各种模型。
我儿子贪玩也是真的。我想,他跟那么小的孩子玩,你能学到什么呢?是不是儿子太幼稚了?心智太不成熟?
儿子委屈地回到桌子旁开始默写第三课《桂花雨》——一篇描写故乡桂花格外香,母亲用来做桂花糕的散文。
其文,语言极其朴素自然,文中竟然无一成语出现,那笨笨桂花树(让我想起浓密的叶,姿意生长的枝、满满的桂花。)、馥郁悠远的香、“我”的“摇花乐”,这些给了我这个伴读的妈妈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原以为陪伴孩子读书是件苦差使,现在倒觉到是一举两得呢!
哦!扯远了!这时,我看见儿子根本不动笔,竟然抽泣起来。
“怎么啦?是不是在学校受人欺负啦!”
“不是!”
“挨老师批评了!”我既疑惑又生气——我又没骂你,你倒反而哭起来了?
“不是!”儿子竟然哭出了声。
“到底是什么嘛!说来给妈妈听,有事不与娘说,你还能跟谁说呢?”我心软了,轻轻地把他拥在怀里——我更想知道孩子哭的原因。
“我是不是读书读多了?想起书里的有些事心里难过。”儿子说这话时声音很小。
“哈哈!书读多了呀?想起什么令你这么难过?”我赶紧止住了笑,因为我知道不能嘲笑他:你才读好多书呀?
我现在只想鼓励他说出心里话。
“《偷影子的人》那本书里,那个偷影子的男孩11岁,却与他学校的门卫21岁的伊成了分享秘密的好友。我的一篇课外阅读书里有一个小朋友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友谊持续到永远的感人故事。他们的年龄不都是相差那么远吗?不都成了好朋友?”儿子终于说出了那一肚子的话。
我恍然大悟——不是儿子书读多了,而是我的不理解让他困惑难过!
于是,我歉意地说:“哦!我明白了,原来你是因为我说你怎么好意思跟芃芃玩,你觉得委屈了。你可以直接跟我说出你的观点嘛!妈妈不是全人,也有不正确的想法,会犯错,你可以试图跟我说道理的。”
儿子听我这么一说,便收起了泪珠子:“谢谢妈妈!我感觉你今天的脑子真好使,一下子就明明白白我的心。”
我笑了说:“妈妈的脑子天天好使,你学习成绩好了,我才不会这么着急,还不是因为心急、焦虑而监督你、阻难你。”
“是妈错了,妈不理解你。”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恐怕是犯了“偏见”和“自以为是”的错。
他与芃芃在一起很亲热,玩得很开心,这也是情分,是友谊。
我干嘛非要说有没有学到什么呢?收获什么呢?
快乐就是一种收获呀!儿子学会了与朋友真诚相待呀!交朋友不一定要年龄相当。
儿子没有错!是我太主观臆断了!是我不理解他,忽视了他的快乐和单纯善良。
当然,我告诉儿子:学习的时候要认真快速高效率学习,这样才有时间玩。
我再次告诉儿子:书读多了才好,多读书的人会思考分析,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多读书的人更让人尊重——知书达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