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引领着生活、教育、商业、交通等一系列以居住为核心的因素,而新时代的建筑模型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缩影,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气质”。一座城市怎么样,很大程度上看它的建筑群就能知道。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建筑应该符合什么样的设计开发导向?究竟什么样的建筑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亟待打破的的建筑怪圈
在时下公众舆论场中,关于建筑的吐槽源源不断。从金鸡湖畔的“大秋裤”、“苏州大靴子”到“广州铜钱楼”、“扬中河豚塔”……涌现出一大批地标式的名建筑,这些戏称的背后,体现的无不是公众对城市建设和文化审美的负面评价。
有分析指出,许多建筑师应邀为地区设计作品,或是在地域综合环境的融合上出现偏差,或是无感情注入,过于死板,或是简单的套用形式,总是不能呈现“接地气”的设计。更有人总结了国内建筑有五大“怪现状”:崇洋,求怪,趋同,贪大,逐奢。
因此,建筑审美上的“偏差”,从来不是空穴来风。不仅仅是建筑师,有关项目投资者、管理者及城市建设的决策者,都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看待城市和建筑,以社会为需求,贴近民生,提高审美,以缔造更美好的城市。
社会发展的一种强有力工具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中说,“住房不能再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住房设计必须具有灵活性以便易于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还需要研制低成本的建筑构件供需要建房的人们使用。”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的建筑不单单是一个个体,它首先应满足人和城市发展的需求,承载人们真正的生活需求和情感,把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让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下来。这是这个时代对城市、对建筑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立足之本。
社会责任是建筑设计开发的新导向
城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以保障性住房为代表的民生工程作为城市建筑布局的一部分,必然要承接建筑开发所要求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而柏利建设在政府代建管理服务过程中,建设性的提出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的概念,极大的契合了这些原则,当然,柏利在民生项目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高度,更将会是一个城市标识形象的展示和民生价值的体现。
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卡斯滕•哈里斯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被很多建筑大师们奉为经典,他说:“建筑应该是对一个时代最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持续关注并开发管理保障房领域建筑产品,便是对当下人居生活方式的深度关注和诠释。
柏利建设与合作伙伴、银行、居民、当地政府和建筑商接洽,将土地、资金、设计、建设、营销、交付等项目活动都转化为一种模式,一种真正的集居住中心、商业综合体、文化及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社区建筑模式,全面整合政府和各方开发资源,保质保量完成民生工程建设,力求为居民提供最大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