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学习的事情,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了很多的工作,阅读,写作,手绘,英文,等等等等~~~仿佛有一刻不在看书写字就虚度了时光一般~但是回过头来再看,为什么有的人,学了一年两年,合上书本好像说不出到底学了什么东西,有的人,却可以一年时间学会四种语言、学会别人四年的课程呢?
关键呀,还是在于学习的方法。
我们从刚开始上学的时候,老师就一直跟我们说,学习就像是盖房子,一定要先把基础打好。这个基础放到今天,就是【底层知识】。赖世雄是大家都知道的美语大师,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学美语之前,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专心的就只学习音标,直到确保所有的音标发音看到就都能够准确无误的发出来,才开始继续下一步。正是这样稳固的打好了发音的基础,赖世雄才能在美语发音领域拥有今天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最快的获取底层知识呢?看过最近的《出奇制胜》《刻意练习》等书籍的人自然都能想得到:找导师找专家啊,明确的列出自己的问题,请教专家,从基础做起。
基础打好之后,我们要怎么做接下来的建筑设计呢?结构化的思路,建立整体的逻辑思维能力,找到事物之间的【整体联系】。就拿看书来说吧,我一般第一遍的时候会找到每个章节的重点,勾画出来,然后通读结束之后,做一张整体的思维导图,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整本书,这样结构和要点,就都清楚了。不过我也知道有朋友,跟我刚好是相反的,他要先看目录把整个结构搞清楚了,再来看每个章节的要点。两种方法都挺好,共同点就是要把所有的内容串起来。包括筝小钱给我们讲的《奋斗的正确姿势》,她讲述的并不是书里面的顺序,而是自己理解的结构,这样的,就是真的把内容学到并且灵活的运用了。这里面的关键,就是,把所有的结构,【整体理解】起来。
虽然前面我们也说了学习要找导师,但是导师毕竟是给我们做指点的,关键的学习还是在于自己的独立练习,也就是【自学】。那么自学又有什么技巧呢?其实最简单的,就是把新知识跟自己已经掌握的只是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比喻、技巧等的表述。或者【整体理解】,图片记忆,联想,想象画面等。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教,是最好的学】把自己掌握的去交给别人,绝对掌握的会是最好的了。
【0512今日话题】你经历过的最难忘的生日是哪一次?(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生日都差不多,小时候家人想不起来过,也就算了,长大了家人或者朋友就是以此为理由吃吃喝喝要礼物。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去年的生日吧,已经明确不想过了,赶上出差,但是我最重要的一个朋友,坚持在晚上开完会之后,开车一个小时带我去买了一个小小的蛋糕,虽然蛋糕最后也被他自己吃掉了。真的很感动,也很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