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氏姥姥家

      我母亲姓赵,娘家是官河西面的赵家街村。荆氏姥姥家,指的是我父亲前一位夫人的娘家,与我家同村。

      这位夫人来到我家一年多就因病亡故了,当时我父亲还在大学读书。据奶奶讲,她长得十分俊美,性情温顺,心地善良,知书达礼,很会处事,人缘特别好。她在娘家是小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喜爱有加。她得的是当时还没法治愈的肺病。她的早逝,令双方家庭异常悲痛和惋惜。

      我母亲嫁过来之后,荆家姥姥姥爷就把母亲认作了女儿,视同亲生。母亲则以女儿的孝道,抚慰着老人的心灵。

      我记事时,荆家姥姥、姥爷就去世了,两个舅舅也已分家过日子。

      大舅家住在村中间一条南北大街南端,紧靠南大门,前面就是围子墙了。那时绕着村子的围子墙还是很完整的,上面长满了茂密的高高低低的刺槐,还有酸枣树、蒿草等。我喜欢上树,春天经常爬到大舅家前面高大的槐树上,折树枝,够槐花,往下俯瞰,大舅家一目了然。这些树是属于大舅家的,我可以在上面任性而为。

      大舅中等身材,壮实,脸上有几颗浅麻子,拙于言辞,但心灵手巧,是生产队种瓜高手,从春到夏,整天趴在田里侍弄那一片瓜,松土、压蔓、打叉、除草,像对待宝贝疙瘩似的。瓜熟时节,远远就能闻到瓜田溢出的香味。我去买瓜,大舅总是精挑细选,有时干脆下到田里小心翼翼避开叶蔓四处寻找。我买的瓜可以说是最好吃的。

      他家卖皮猴、泥叫虎等杂耍,每年春节去出门,我都能得到几个,高兴地玩好几天,小伙伴们很是羡慕。他家不太注重拾掇,对人没有多少客套话,但很真诚,在那里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

      二舅家住在大舅家北面,中间隔着一趟房子。二舅是个读书人,个子不高,圆脸,说话慢条斯理,对书法尤为爱好,且造诣颇深,楷书宗欧阳询,融入魏碑笔意,遒劲而隽雅,很受村人喜爱,每年春节都忙着给人写对联,谁家办喜事或写文书都找他。我在村里担任总机时,也练习写对联,他曾悉心给予指导。他原是一名教师,患上了一种很可怕的病,被迫回乡务农,后来把病又传染给了独生女儿。我没在他家吃过饭,但去过几次,家里宽敞整洁,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箱子里放着不少线装书,笔挂上有各式各样的毛笔,他用的笔洗是铜做的方盒,很厚重,有盖,还有一个舀水的小铜勺子。二妗子高高的个子,穿戴利落,待人客气,也很能干。

      二舅家在村前有块不小的菜园,菜园的形状像个孤岛,西面是低洼的道路,另外三面是沟,四周长着高大的柳树,每到春天,远远望去,柳色如烟,有风则起伏如浪,很是壮观。二舅管理菜园很精细,早晨、傍晚都在园里劳作,水肥充足 ,菜长得绿油油的,下来扁豆、黄瓜、茄子等时新蔬菜,总是给我家送去一些。有时我家突然来了客,没有现成的蔬菜,又不逢集,家人就急忙来到二舅家菜园里,随意采摘一些,也不用打招呼。

      到了雨汛,上游下来的水从菜园下的沟潺潺流过,有时还很湍急。二舅常常在沟的拐角处,把水拦截起来,支上筛子网鱼。蒙蒙细雨之中,他头戴苇笠长时间蹲在一旁守候着。有一次收筛子的时候,我发现一条红颜色的小镜鱼活蹦乱跳的,不由脱口而出:“小镜鱼!”二舅对着我笑了笑,从旁边摘下一片蓖麻叶子,仔细把小镜鱼取出来包好给了我,然后又折了一根柳枝,捡了几条大一点的鲫鱼、鲢子穿起来,和蔼地说:“拿回家去吧!”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荆家是个大户门,村子西半截大部分姓荆,我们走在街上,总是不停的姥姥姥爷、舅舅妗子地叫着,他(她)们则亲切地称呼我们外甥,简短朴实的话语,含着爱意,透着甜美,溢着浓情,使我们有一种暖暖的被呵护的感觉。荆家人在很多事情上都给予我们特殊关照,而对我们微不足道的回报则铭记在心。

      母亲对我说,她嫁过来之后,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这些传统节日,都回荆家姥姥家去过。我们出生后的满月、百日、生日,荆家姥姥都提前一天把我们接过去。有一次母亲有事过去,姥姥欢喜得不知怎么是好,急忙从篮子抓起几个鸡蛋,放到正在馇猪食的锅里,少顷捞出来洗干净,亲眼看着让母亲吃上。

      那年我家已经搬到县城,母亲回去给爷爷上坟,大妗子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大早就坐在我家老屋后面等着,见了母亲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似的,拉着手左看右看,问这问那,亲热地说上半天话。

      母亲是个珍重情义的人,对荆家姥姥门上的人特别放在心上,不论大事小事都处理得妥帖而暖人。每年中秋节、春节,都回去看望舅舅、妗子。平常有谁病了,不断地去探望。二舅到了晚年,孤身一人,景况凄惨,母亲时常牵挂着,叹息着,托人给他带些好吃的。大妗子九十六岁那年,突然病重,母亲闻讯急忙往回赶,到了家大妗子已处于弥留之际。

      如今,母亲已进入耄耋之年,大舅家表姐表哥也已是七十好几的人了,彼此用真心建立起来的亲情仍在延续。每年春节,表姐表哥都约着从三十里外的老家来看望母亲。前些年用一辆小驴车拉着,现在表哥的孩子有车了,才方便了些。遇到雨雪天气,母亲打电话让他们不要过来了,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赶过来,每次都带来许多豆包、馒头等,足够父母吃出正月,见了母亲,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比亲姑还要亲。

      母亲常常对着窗外自言自语:“这是个厚道人家。”

        古人云:“前娘保后子。”我隐隐觉得,前面那位母亲于九泉之下在暗暗保佑着我们。

      2016年5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爬过一个高高的堆满石头的山路,绕过一段滑滑的青石板小路,推开一道木枝做成的大门,就到了我姥姥家的小院了。 每姥姥家...
    一棵树66阅读 366评论 0 0
  • 前几日,姥爷去世,和父母一起去奔丧,才知道每个人的生活并不像表面的光鲜。 姥爷是五六十年代的民办教师,...
    无言以面三十别阅读 576评论 0 0
  • 其实每个人都怀念小时候,因为那时无忧无虑,很天真。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只要是玩就好了,不用像大人们那样去做那么多的...
    令狐小冲阅读 360评论 0 0
  • 第七十八回林太太鸳帏再战如意儿茎露独尝 词曰: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来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
    痴情老人阅读 23,552评论 0 2
  • (一) 我们那里属于马踏湖湖区,所谓的湖其实就是一些相互交织的河道,中间散布着一些长满芦苇的小岛,我们的田地也在这...
    荆夫子阅读 60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