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笔记
这是李幾米的第五篇原创
1.
前天下午,微信突然收到了4条消息:
『有点想下下周去清迈』
『机票才两千多』
『夜夜夜夜』
『开心好好干活』
我犹豫了一下,假装工作忙没马上回复。随之而来的是两股对抗势力徘徊在脑海里。
下班的路上,我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地铁里阅读。而是靠在扶手柱上,紧闭双眼,听着音乐,时间仿佛被减速了。
在列车冲出隧道的那一刻,夕阳的光线从玻璃窗折射近来。瞬间,我意识到一下午焦虑的来源:一方面是工作上的安排不能请假,另一方面是想满足她一个一直没实现的小小愿望。
我回了她一句:
『要不我们周末去大屿山玩吧』
回想一下,当天如果我直接回复内心真实想法,心中两股势力造成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屏蔽我的理智,造成不必要的争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有意无意地拖延行动。如果你百度『拖延』二字,搜索结果多数是如何战胜拖延。
我们对拖延的认知大部分都是负面的,但很少思考它的好处。在你一味喊着【滚蛋吧拖延君!】时,是否想过其实可以变成【拥抱吧拖延君!】呢?
2.*
拖延很多时候源于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大学时期的我,每篇论文都是限期前两天挑灯夜战憋出来的。虽然脑海里有个理性的李幾米每天给我演示【按时交论文之番茄法】 的演讲。但我的生活似乎被一只李猴子控制着。
『十天煲完甄嬛传不过分吧?』(是的,我看完了...)
『今天是曼联对曼城德比战,来分析一下谁会赢吧』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一天解决一部COD(使命召唤系列的游戏)!』
直到限期前两天,李猴子躲起来了。焦虑这头野兽出现在脑海向我扑过来。我像开了挂一样往论文终点飞奔。
同样的事情相信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拖延使我们应用更少的时间去完成某件事。
在压力之下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精力会比平常集中,甚至能超长发挥,在期限前废寝忘食地完成任务。
聪明人会利用这一机制给自己制造压力,逼出自己的潜能。
3.
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常会在自己感到不愉快的论文上拖延更久。而相比于缺乏论文知识点而言,它并不是导致拖延的要素。
拖延其实更像是一种心里关于自己真实想法的暗示。
小学时,每当我考试成绩不如意时,都会拿没时间复习当借口。
以前,父母与同学对成绩的重视构成了我对成绩的期望,但这与我心中真正想做的(玩)却形成了冲突。一再拖延复习是因为它令当时的我感到不愉快。
在现实中,我们理性的一面常会以各种理由说服你去行动。这些理由大多数是外界的约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期望。
比如考注册会计师证,理性会告诉你它能带来的就业优势,同时开始规划你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你感性的一面可能会发出不愉快信号,如你对复习投入的时间可能用在你感情上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满足感。两股势力的冲突很容易让你陷入拖延状态。
当你感到对某件非做不可的事一再拖延时,最应该想清楚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到不愉快。
所以,拖延是一个信号灯,不要忽视它的存在。
4.
在学校和公司里,几乎每一件重要事情都有限期。基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后果的恐惧,我们通常都迫使自己去完成。
但是,拖延真正的问题是发生在那些没有限期的事情上。
在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的时间管理矩阵中,事情被重要性和紧要性划分。
重要而紧要的事情通常能得到我们的注意力。如准备明天会议上的演讲,男/女友突然生病。
不重要但紧要的事情却经常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如陌生人的电话,突然蹦出来的【双宋CP】头条新闻。
知道如何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紧要的事情往往是区分聪明人与普通人的界限。
你觉得健康重要吗? 那你为什么拖延运动,还每天吃泡面?
你觉得陪伴家人重要吗?那你为什么跟家人的旅游计划越拖越久?
你觉得提升自我重要吗?那本一年前买的书什么时候才能被你翻开呢?
自步入社会,我们得到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事情的紧要性成了我们判断重要性的唯一原则。
想一想,那些让你一再拖延的事情,是否都对你很重要。
5.
谈起拖延,效率是一个关键词。
在大二时,我参加过一个商业案例分析比赛。每组成员需要在指定时间内讨论后上台讲解出方案。
我们组很快就把观点写好,商量好如何按照稿中的观点陈述我们的方案。然而另一组成员,上台前都没有准备稿,但最终赢了比赛。
事后我与他们聊天时才发现,我们组一味追求着效率,事先写好了剧本,但却丢失了演讲时的灵活性。在台上的恐惧和压力下我们更倾向于读完纸上的观点,而非边思考边陈述。
这种效率给我们组带来伪安全感。只要按照剧本演讲,就不会错。是啊,但是这样的剧本赢不了比赛。
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拖延症的创作。他上台演讲的手稿并没有『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而却是它造就了历史,成为美国历史里的名言。
有时候,适度拖延能带来无限的创作空间和随机应变的自由。
【总结】
1.拖延可以制造压力,压力可以逼出潜能。
2.拖延是心理的信号灯,别忽略它的存在。
3.拖延的事对你可能十分重要。
4.适度拖延能给大脑足够时间思考,激发创作能力。
5. 拖延不一定是病,当你足够了解它时,它会成为你的伙伴。
The End
作者:李幾米
* 第二段引用了TED演讲作为例子。(http://open.163.com/movie/2016/3/Q/E/MBHQSM52F_MBI15O7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