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说,从人类演化角度,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这不是给女性加压,而是提醒我们,当我们走入婚姻,与家务完美、自己完美、小孩完美相比,自己的心情愉快才是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妈妈快乐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妈妈心情愉快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我以前曾经听说很多一边拼命做家务,一边给家人脸色看,甚至发怒、唠叨的妈妈。她们面临的是三输:一是输掉了自己的时间;二是输掉了自己的情绪;三是输掉了家人对她的喜爱。
也许,她们坚持认为,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能做出满汉全席,就是优秀太太、满分妈咪,值得被爱被尊重。又或者,她们多年的经验中,就觉得,女人就应该做这些家务。所以,她们不明白也接受不了,为什么一直在努力,却一直得不到尊重与爱。
可是如果一家人生活在压抑中,互相责怪,彼此伤害,哪里还有空间能够发展尊重与爱呢?
在我印象当中,小时候妈妈也曾经这样,一边做着家务,一边抱怨着爸爸这不好那不好,经常抱怨爸爸不想种小麦,抱怨爸爸赖,经常和爸爸吵架,经常责骂,经常摔东西,又或者一边抱怨着我们为啥又把家里弄脏,又或者抱怨着她已经做得那么辛苦为什么我们都不听话不理解她……总之,一旦她在做家务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变成她嘴里面全宇宙最烦心的人。
看着她如此不开心,我当时觉得,万分的伤心和难过。甚至觉得自己就真的很不好,让妈妈这么劳累操心。
客体关系理论中称,孩子的人格形成受母亲互动关系的影响。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好,是因为我好;父母对我坏,因为我坏”,所以一个童年经历很糟糕的孩子,他的潜意识中藏着太多“我很坏”的消息。
然而,实际上,这种感受的主要来源,并非表现在行为举止(例如责打孩子),而首先来自于是妈妈的情绪、表情、语言。
后来通过成长学习,遇到妈妈又在抱怨的时候,我终于有力量有胆量有主见,同时也心平气和地跟妈妈说:“妈,如果你做得那么不开心就不要做,没有人逼你的。我们想看见你开心。我想看你笑。”
还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案例,妻子就是在一边拖着地,一边嘴碎抱怨着家庭各种杂事。久而久之,丈夫终于说:“我娶你回来,并不是让你如此不开心地干家务。而是希望你能开心地陪我,家务可以请个钟点工阿姨处理就好。”妻子这才恍然大悟,曾经以为自己都在为家庭奉献,却不知一味不情愿地牺牲、情绪负面消极,是对家庭关系最大的扼杀手段。
这已经是一个很正能量的丈夫,若是换作其他无觉知的夫妻,也许就是从此慢性消磨着两人的感情,最终才会成为所谓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妈妈与保姆最大的区别就是她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甚至不包括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人的衣食住行,而是做家人情绪的引路者、精神的支持者。
“我过不好,是为了你们过得好”,这套好妈妈的理论已经过时了。
在那个温饱操心的年代,母亲两个字,似乎永远关联着奉献。妈妈吃鱼头,把鱼肉省给家人吃,才叫美德。现今,当一个家庭开始过上衣食充足的生活,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活出尊严与成就感,过度的奉献就不是美德,而是情感控制和变相关注。
“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晚饭,我今天心情不好,要出去购物散心。”这样的妈妈,不会让家人觉得你是自私的。相反,家人会给你更多的体贴与照顾。
首先,你坦诚地示弱;其次,你懂得自我排解坏情绪而不是连累家人。这两件事,与不快乐地奉献相比,更是好妈妈的首选。
企业有企业文化,家庭也有家庭文化。妈妈是家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家庭文化是坦诚、轻松、愉快,还是紧绷、压抑、痛苦,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凝聚力。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中,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命运可能拿走你的一切,却拿不走你真真切切感到快乐的那些时光。
所有妈妈们,请您们记住,你们心情愉快,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如果你过得不好,你的丈夫、孩子也一定不会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