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死亡

这个话题有点大,不过我还是想写一点东西,记录一下。

我家儿子刚刚满一岁,喜当爹一年以来,多少能感受到自己的一些变化。除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一句之外,我更想聊聊如何看待死亡。

起因是高速上想听点音乐或者是其他节目,结果听了一期李诞的播客,女嘉宾是上海名媛,投身于儿童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已经让人心理非常堵了,何况是儿童临终关怀。听了五分钟,没听完,就换台了。

2023年我读过一本有关保险的书,了解了什么是重大疾病险;跟同学聊天,也听说他给自己和孩子买了重大疾病险。我也自己去了解了一下,原因就是怕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大病,自己乏力去应对。最近我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慢慢会走路了,偶尔我脑子里会想,如果他成年之前哪天有个什么病灾之类的,早于我离开人世,我还真不一定能够承受这个打击。我会不会抱着他幼小的身体,一直哭个不停,舍不得放下?就像我现在抱着他,满心欢喜。

稍微伤感一下,我还是决定放下,随缘吧。保险可以考虑买一买,但是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就欣然接受。

中国人的生死观里,死亡是难以被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于数字“4”是有一种深恶痛绝的忌讳。所以在我个人看来,中国最悲惨的文艺作品叫《活着》。中国一句谚语——好死不如赖活着也可以为证。

另一件事,前天领孩子下楼拿快递,回来正好碰见小区老人上车。老人瘫痪了,女儿(猜测,此处说一下,东北人喜欢生女儿,是有道理的)把老人从轮椅上抱起来,艰难提到副驾驶座位上。我家孩子还愣在旁边看了几眼,从我这个角度看,画面是有点反差感的,挺有冲击力。人老去了,很难活得体面。失去了四肢,就更难了——要是我也瘫痪了,可能我更倾向于早早了结了,那个时候的活着于我而言也没有什么质量了,不如没有。

我不是想说哪种观念更好,哪种不好。中华民族作为地球上唯一香火延续至今的民族,其文化定是有一定优越性。但是是不是有另外一种可能,我们既能够热情地去拥抱“生”,同时也能平静地去看待“死”。是不是可能“死去”,是“生存”的一个反面,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因为你我的态度而改变。

人到中年,慢慢会送别亲人,朋友,可能自己哪天也嘎了,被别人送别。总之,希望我能平静处之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