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西厢记和牡丹亭
书中有个细节是宝玉让茗烟给他找来了很多与学业无关的书籍,宝玉偷偷在外看《西厢记》的时候,被黛玉发现了,两人便偷偷的躲在树下看这本书,但是后来贾母他们一起听戏的时候却又听了《牡丹亭》,而且是正大光明的听,牡丹亭比西厢记的词句更露骨艳丽,为何就没事儿呢?
第一个是书有教化之意,如果是书就有了传承和教化的含义,所以书是不能明着看的。而戏曲是儿戏不可当真,是古人的一种休闲娱乐。第二个是不管什么时代,父母更期望子女以学业为重,这些娱乐休闲的书,肯定是禁止子女观看的。当然也有父母并不约束,另当别论。第三个是古时的戏曲有隐晦的反抗意味在里面。
01,拧巴的母女关系
书中我对贾探春和赵姨娘之间拧巴的母女关系,印象很深刻,要不是之前看过人物关系图,我都怀疑两人是不是亲母女。两个细节点:第一个是贾探春持家那段,赵姨娘的兄弟过世了,也就是探春的舅舅过世了,赵姨娘派人去找探春要送葬的份子钱,赵姨娘想要40两,而探春查看历年的帐单记录是20两,于是,便吩咐只给20两,赵姨娘收到消息后,便过来撒泼大闹。两人大吵一架,探春生气说到:“谁是我舅舅?”。其实探春对赵姨娘的感情很矛盾,文中另一例是她给宝玉做了一双鞋子,没给自己的亲弟弟贾环做,赵姨娘就骂了探春。她因赵姨娘的不明事理,气哭过,但内心还是想维护自己这位不靠谱的母亲的,而赵姨娘也常故意惹怒探春,刷存在感。第二个是贾探春远嫁时,赵姨娘哭成泪人,母女也真正和解,探春抱着赵姨娘喊:“娘”,两人抱头痛哭,看的我也是泪目。还有众人送探春远嫁时,里面最悲痛的莫过于赵姨娘了,她甚至准备走下观送台,挽回自己的女儿,只是被旁边的人一把拉住了。
不理解的会认为探春想要攀高枝,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看不起自己的母亲,嫌弃自己母亲出身低贱。其实她并不是这样肤浅的人,第一个是她有抱负,她更想像男人一样去外面闯荡,能有一番事业。在家的话她希望的是能够改革拯救家族,而不是只当一个闲散的富贵小姐。第二个是也有对母亲的失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是这里的“不争”并不是说赵姨娘的无力反抗,而是说赵姨娘的无理反抗。她是骄傲也是自卑的,因着自己的女儿身,也因着自己母亲身份的低贱所遭受的冷眼。
02,宝黛爱情
宝黛的爱情,小时候没看懂,现在再读,不得不感叹他们爱情的美好和纯净。里面有个细节是贾宝玉被父亲贾政打了一顿,然后只能卧床休养,他怕林妹妹担心就吩咐晴雯去看看黛玉。
晴雯就好奇说:平白无故的去干嘛?总要做件什么事儿,传个什么话儿吧,无缘无故的去是怎么回事?
宝玉说:的确没什么话传,也没什么事儿,就托你去看看。晴雯不解,宝玉就说:你把我那旧帕子带给林姑娘吧。
第一次我也是没懂的,后面才想起丝帕是用丝做的,谐音就是“思”,而且丝帕还有一个点是横竖都是丝编织的,谐音就是“横也相思,竖也相思”,送旧帕子就是相思之情,小情侣暗搓搓的秀恩爱,这把狗粮真的是齁甜。黛玉魂归离恨天的时候,烧了这条丝帕,也是断了情思之意,前面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读到黛玉烧帕子这段,真的有被虐到。
还有很多细节,宝玉把别人送他的东西,轻易的送人,唯独黛玉送的东西好好的保存,可以说很双标了。还有第一次见宝钗的情节,宝玉担心黛玉多想,就牢牢的牵住了黛玉的手。
还有一次是下雨天,贾宝玉牵挂林黛玉,冒雨来看她。走的时候,林黛玉专门拿一个玻璃灯罩的灯,让他自己拿着。这个场景很美,人与人之间的深情,黑白颜色的对比,冷暖感觉的对比,让文章里面的人更有温度,也让情更有滋味。
林黛玉说:“这个又亮又轻巧,正是雨里自己拿着的。”,贾宝玉说:“我本来也有,怕摔了就没拿。”,林黛玉说:“摔了灯值钱,摔了人值钱?”,于是,林黛玉就看着黑夜之中,贾宝玉和婢女拿着灯,一径去了。
还有一个细节是宝玉做梦时,念叨着他不相信什么金玉良缘,他偏偏要木石姻缘,木也就是绛珠草是林妹妹的前身,石头也就是宝玉的前身了。唉,生活的苦闷被我一脚踢开,又是为了别人爱情甜到的一天,但我也真的柠檬了、酸了。
03,人参里看人生
第一次出现人参的细节是黛玉进贾府,贾母问黛玉正在吃什么药,然后牵扯到人参,贾母便吩咐多配一副:人参养荣丸,给黛玉服用。这时候贾府在兴的时期,这些都是小问题。
再到王熙凤整治贾瑞的时候,他爷爷贾代儒来求人参给贾瑞续命,王熙凤只给了他几根人参须和一些碎末。这个时候贾府还是有好人参的,只是王熙凤厌恶贾瑞,没有给贾瑞的爷爷。
再到后面王熙凤自己病了的时候,需要人参,王夫人在她库房里找了半天,也就一大包须末。最后王夫人只好求老祖宗贾母开她的库房,求好的人参,却因年代久远,人参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了。
这个前后情节变化也道出了贾府的一个由兴到衰的过程。暗寓了连人参都腐朽崩坏了,那大厦分离崩析的日子也不远了。这也是人参里看人生,当年贾瑞爷爷求人参续命,王熙凤给须末,如今王熙凤需要人参续命,也只剩下须末。这里也是一个因果循环的呈现。
当然这个兴衰也体现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当时何等风光,连北静王爷都亲自过来祭拜。还有贾元春归家探亲时,修建的大观园也是何等气派辉煌。而到贾家没落之时,又是何等凄凉和现实,真正的墙倒众人推。
真假虚实难辨,其实书中还有细节伏笔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还有贾府的走向,言语成真,戏文成真。譬如:黛玉和湘云对诗里面说的:“冷月葬花魂”,也是一语成谶,宝玉说的黛玉死后,要做和尚,也是如此。还有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 也有不同的暗喻。
《豪宴》讲的是一个小人恩将仇报的故事,贾家对贾雨村有知遇之恩,但后期贾家的败落和贾雨村揭发脱不开关系。这种暗示回头再看时,不得不佩服曹公心思的细腻以及心肠的九转千回。
《乞巧》讲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杨贵妃哥哥杨国忠因妹得宠,扰乱朝政,造成安禄山叛乱,为平息朝庭内对杨专权的不满不得不在马嵬坡处死贵妃娘娘。这是一出典型的悲剧,也暗示元春的悲剧结局。
当然文中还有很多的暗示伏笔,不一一赘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吧,真假虚实难辨,以及万事皆成空,如梦一样似幻非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