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到过关于鲨鱼袭击游泳者的报道。据统计,确实每年都有人命丧鲨口。
你去海上游泳也担心会遇到。但是,真实情况远非你所想。
首先我们从一个概念说起。
"易得性偏差"。
在决策过程中,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深度发掘。认为越容易得到就越可信。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为什么会出现易得性偏差?
大脑通常选择低耗能的模式,纵使其可能会以牺牲决策准确性为代价。
"易得性偏差"对我们做判断影响巨大。由于现在社会变化越来越快,信息更新越来越快。牺牲决策准确性的代价就越来越大。
哪些属于容易被提取的信息。
1,近期事件:
最近发生的事情会比之前发生的事更容易被提取。
2,媒体传播:
媒体传播的信息要有新闻性。什么是新闻性?人咬狗是,而狗咬人就不是。
例如:飞机失事的案件报道的再多,也改变不了飞机是死亡率最低的交通工具的事实。(据统计数据每十亿公里死亡人数为:飞机0.05人,小汽车3.1人)。
由此判断,我们接收到的热点新闻,大多数可能属于特殊案例,而不是普遍现象。
例如:之前的"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之所以会被大众关注,被各种媒体报道,就是因为"被讹"不是大概率事件,之前没被报道过,很有新闻性。
这点确实有些反常识,"越是安全的,反而越被人担忧"。
这里就能解答开头的疑惑。
据统计,每年发生的鲨鱼袭击事件不到10起。而游泳时最大的溺亡原因是自己身体原因造成。所以,我们下海游泳要担心的是你自己的生态状态,而不是什么鲨鱼。
3 ,个人经历:
一个人如果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往往会高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比如,你买彩票中过奖后,肯定会高估中奖的概率,哪怕实际的中奖概率并不会因为你中过就改变了。
4,生动效应:
生动,具体的事物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也更容易认为是真的。
比如,
第一个人说,我在前面山上看见了野人。
第二个人说,我在前面山谷最深处的小河边看见一个动物。它直立行走,全身覆盖黑毛,高度大概2米左右,不知道是不是野人,但可以肯定绝对不是猩猩。
面对如此的叙述,你更会相信谁。
造成易得性偏差的因素
1,想象力。
对一个事件的刻意想象会增加信息易得性,从而使它看起来更容易发生。
这点在生活中大家常遇到。
比如,你发现你老公(或老婆),最近有反常现象。怀疑是出轨了。这时,你越想越会觉得这种情况是真的。脑海中浮现的各种画面,好像都能证明你的推测。而最后才发现是一场误会。
2,经历事情和视野的限制。
人的阅历和认知越是不足,越容易受到易得性偏差影响。
如何避免易得性偏差。
1、深度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
而且要刻意练习,把有深度的认知融入到易得的范围内。
2、要跨学科(经济学、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学习重要思维模型。把思维模型进行跨学科组合,打造多元思维模型。
这样就能弥补认知盲点。在不同的场景提取出对应的模型。
比如说,沟通陷入僵局时,反应出的是淬火效应、换位思考、非暴力沟通等。
比如说,遇到复杂问题时,反应出的是界定问题、决策框架、关键转折点等。
3、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
可以问一下问题:
这些信息是否有利于我做判断,还有哪些被忽略了?
我做的判断是不是因为最近发生了某件事情,我对这件事情产生了情绪?
这件事情是否需要记忆之外的信息,我从哪里搜集这些信息?
我的想法是零星的经验推断的吗?有没有进行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进行系统思考?
我的想法有没有受到媒体报道和画面感很强的因素影响?哪里可以找到更加客观的统计数据?
写在最后。
有句话出自《水浒传》-----"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知道了易得性偏见后,看来这全不费功夫的东西也要谨慎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