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冬日的上午独自骑着电动车前往的青州博物馆,天气有点冷风也有点大,吹的头还有那么一丝疼痛。不过这样的环境也不全是坏处,虽说有一丝头疼却也成全了一段心境,一次心灵的感悟。毕竟天气的清冷使得心绪更易变得平静,不用似夏日那般因炎热变得浮躁。一人的独行,意味着不用分心交流,虽略显孤独,却也更能神思内敛,静观己心,独得一份自在随性。
1、观人来人往、悟聚散离合
思绪在还没有进入博物馆前便已飘散,得益于抖音等自媒体的宣传,每逢周末前来青州博物馆的游客已然是络绎不绝,馆前的广场上更是颇为热闹。站在广场的边缘看着前来参观的游客,有家长带着孩子,有恋爱情侣相伴出游,也有三五好友共同而来……可谓林林总总、形形色色。
观人自照,便突然对“缘分”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就像现在,我与这些游客素不相识,今天之前不相识,今天之后自然也不会相识,游客之间同样也毫不相识,但是素不相识的我们事先从未沟通,却偏偏选择在今天、在同一时间都到了博物馆前,现在我们一起排队进去,一会我们又将分头出来各奔东西,各自回家。这种聚散变化真是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念及此处便不由得感慨起佛家的智慧。正所谓缘起则聚、缘尽则散,参观前因为缘分,我和这些素不相识的游客聚在广场,参观后又因缘分已尽,于是我们又各归旅途、各奔东西,一个缘字,一句缘分,短短的一、两个字便将眼前这种玄而又玄的人事变迁精准的表达出来,此中智慧实在是令人敬佩。
二、假如文物会说话
进入馆厅便开始了参观之旅,博物馆的文物很多,也很有特点,若是一一具体描述其蕴含的文化、具备的价值等等便是集结成册也是毫无不可,加之相关学者专家已述备矣,此处便不复多言。只是不同于少时参观博物馆的好奇观望,观山是山,就文物而看文物。现今已达而立之年的我,再次参观博物馆便多了一份不一样的心境,更多的是通过文物本身,感受其背后流淌过的历史长河。
经历了三十年的时光洗礼、心路修行,再次到博物馆参观文物,已是观山不是山,此时每一个文物在我的眼里已不是一个冰冷呆板供人研究的物件,相反它们就像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故事。我想如果文物会说话,即便是现今放在角落中最不起眼的展品,当它说出自己的诞生,是谁因何制造了它,它又是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经历哪些事,才一步步得以保存,直至最后被放置在博物馆的展架上,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将会是一件多么精彩而又玄妙的事。
三、终极关怀的思考
未及三层便不由得有些沮丧,并非展品不精,场地布设不佳,恰恰相反博物馆二层的历史陈列展厅将青州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的非常清晰,每一件文物展品也都充满了厚重感。只是这千年的时光,着实有些太过厚重,试想一下当几千年的历史集中地压缩在你面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上一秒还身在秦汉,下几步便已到唐宋,看着眼前不同时代的文物展品,听着周围人的品鉴议论,这个时候才真正读懂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是啊,古往今来发生的多少大事要事,即使当时持续的时间跨度再长,到了今天的后人这里,最终也不过就是几句笑谈加以概括。此时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省视自己,便自然的感到有些沮丧难过,因为你不免的要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不免的要开始思考起人生的终极意义。毕竟作为一个普通人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点痕迹简直是微乎其微,或者说是毫无可能,即便是那些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将相良才大多也是湮没与历史长河之中,最后化为荒冢一堆被草没了。
当然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沮丧也是可以回避的,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当我离开博物馆换了环境,心境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又或者将自己继续投身于当下忙碌的工作,自然也不会再有更多的心力去作此感想。只是这样的逃避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因为总会有夜深人静卧床独寝的时候,这个时候这样的念头不免又将在心中闪现。
我想一个人即使再普通,也终究绕不过对自己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那么像我这样一个在芸芸众生中极为平凡普通的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如果非得说说我自己的思考结果,那便是读一读”老三篇”,读一读雷锋日记,读一读保尔·柯察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即使生而平凡,但只要将自己平凡而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有益于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只要我们回首往事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能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能够自己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留不留下痕迹又如何呢。
四、永恒的微笑
及至四层便来到了佛国的世界,扎堆拍照的人很多,但我却更愿意一个人独自漫步,静静地观详着每一尊佛像。诚然我并不是专门研究佛学的专家,也不是从事雕刻行业的艺术家,更不是故作高深、标新立异,想要刻意显得与众不同,我的本意只是想让自己用心去感受一种精神的世界。
眼前的这些佛雕像是那么的恬静端庄,那么的温和可亲,看着那微扬嘴角穿越千年迎面而来的微笑,我在想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微笑?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流淌于历史长河中带有一丝人间烟火气息的微笑,一种穿越时空来自千百年之前的问候,一种令人感动的微笑。
透过这些微笑,我似乎横向看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一群又一群不知名的工匠在雕凿这些佛像的场景,有说他们的行为和作品将神的世界变成了人的世界,但我更觉得他们将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想象中的佛国、自己心中的佛陀通过这些作品具象的表达出来凝成实物。
此后即使是时光流转、人事变迁,即使是千年以后他们的身躯早已化为尘土,消失不在,但他们的精神身躯,却融入了这些佛像,抵挡了岁月的侵蚀保存了下来。而当我再看到这些雕像,触摸到前人的精神世界,便不由的多了一些感动,我想这种奇妙的感受,或许也是一种永生,一种对话,一种传承,一种亘古回音。
五、尾声
在这样的感动中我结束了本次的参观之旅,独自出门又骑车离开了博物馆,在骑行回家的路上,隔着南阳河回望博物馆,不经感慨良多,文物无语无情、无悲无喜,却引得自己情感泛滥、言语滔滔,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共鸣。我想若是下次有空,应该还会再来重游。
2024年12月12日晚记于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