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情冬语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现在,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为了不被时代抛弃,越发的努力读书。我们每年都给自己列很长很长的书单,可是一年年下来,却发现成长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陷入焦虑的漩涡。
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的看书了,还是没有进步,还是达不到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我们要求太高还是读书无用?为什么有的人书也读了,道理也听懂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努力却越来迷茫,越迷茫就越努力,反反复复,陷入了努力的怪圈。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读书。
我们找不到读书的目标、读书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感的缺失,让我们越来越焦虑,越焦虑就越迷茫,越迷茫就越希望通过读书来缓解。
所以,实际上,我们读书并不是为了目标和意义而努力,只是恐惧驱动我们不停止的向前。
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重获内心笃定的力量?
【一】建立明确的阅读目标
很多人阅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目标,随便抓一本书就开始狼吞虎咽的读,总觉得读的越多,读的越快越好。这种海绵式的汲取知识在一定阶段没有错,然而造成的结果是发现读的越多越焦虑,没有一个知识能够体系化、结构化的呈现在大脑里,永远是散乱的,并且往往因为没有目的的读书就不会进行刻意的练习让知识转化成技能或者思维模型,植入我们的大脑。
那怎么样建立阅读目标?
一般而言,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不是纯粹的为了消遣时光或者单纯的收集信息,增加知识量。现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先进,知识的汲取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了,需要的信息通过搜索就轻而易举的得到。
所以,当我们进行一个有目的的阅读时,往往是需要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知道需要从书中得到什么,建立什么模型,他们的观点是什么,这些信息对我解决问题有没有帮助。
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我们就能够快速的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不需要从头到尾的进行一字一句的进行慢读。当然,需要精读的书籍除外。
比如,我们需要解决跨部门沟通的问题。那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些沟通的经典书籍,如《非暴力沟通》《沟通的艺术》《关键对话》《高难度沟通》《沟通心理学》等等书籍进行快速、大量的阅读,梳理出每本书的知识框架和对你有用的观点进行整合。
带着明确的阅读目标进行主动的有意识的学习,我们就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需要什么知识和观点,就会事半功倍,越来越清晰。
【二】知行合一,输入和输出并行
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通常都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觉得自己总是在不停地看新东西,但是实际上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会使用,甚至记不住概念。
费曼学习法,就是以教的方式,逼迫你自觉,甚至是开心的完成有意识的主动学习,它以教促学,帮助你拷问自己,查漏补缺。
每次我按主题阅读完一类书,有大的感悟就跟朋友分享或者把它们写成文章,如果是新学到的技能,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尝试练习使用,例如我读完时间管理系列书籍《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时,整个人惊呆了,有人能够做到十年如一日的记录自己的时间,从而形成很好的时间感。之后,我每天都尝试着记录自己的时间,渐渐的发现,我之所以每天都忙的焦头烂额,都是因为很多的时间都被我浪费掉了或者不知不觉的刷手机不专注工作学习而导致效率低下。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一个观点,读懂了一本书,可是当我们给别人讲的时候发现并非如此,我们的以为还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当我们真正要把一件事一个观点讲明白时,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到这个观点中,而查找,补充,讲解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的消化吸收知识、串联知识的过程。
这样,通过输出不断的倒逼输入进行有意识的阅读学习,效率惊人,短时记忆化为长时记忆,而当我们越来越善于整合知识,我们的思维会发展成网状,不再会单一的孤立的看待问题。
【三】运用T、Y模型,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我们读了很多书一直在输入,却少有整合、搭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我们的大脑里,输入的知识依然是缺乏纵深、单一化和松散无联系的。
有的人知识面很广,却始终没有在一个点上进行深入研究,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理解的不够深刻,越学就越恍惚,并且很难打通现象和底层规律的通道。
在我们运用知识解释现象和事物的时候,可能能够用同一个理论解释,而两个不同的理论,也有可能是在同一个底层框架下形成的。而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少有花时间去思考、整理这些知识的共同点,就像随意堆积的材料,不经整理,凌乱不堪。这样,我们书读的越多,认知负荷越大,也就越来越焦虑。
那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是好的?
一个好的知识体系从宏观上像字母T,微观上像字母Y。
字母T就是说,好的知识体系是在某一专业上纵深,但同时具有多学科的广泛视野。查理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多元思维模型,他认为,除了知道自己专业的重要理论之外,还需要知道其他学科的重要理论,并且经常使用它们,而且是全部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但是生活中的我们,经常在工作中只使用自己学过的某一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心理学、经济学、工程学,那他就会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微观上像Y就是说,当我们在做某一项工作时,我们不能只使用单一的知识,还要讲其他类型的知识合并使用。
比如,在招人面试时,不能只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还需要运用心理学、哲学方面的知识,看看他在面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动机和未来的潜力。
所以,Y型知识架构更强调的是微观层面的知识运用,我们需要将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刻意组合使用。
写在最后:
在知识焦虑时代,并不是书读的越多越好,而是阅读的质量越高越好。正确定义问题,以问题导向建立阅读目标,有意识的进行针对性的高效阅读。在不断输入的同时,进行刻意的输出、练习,如分享、交流、解释都是很好的输出方式。最后,我们阅读的同时,运用T&Y模型搭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网状连接,并刻意的进行组合使用。
希望我们都能越读越轻松,走一步有一步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