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朋友发给我的,在混沌研习社的演讲笔记--关于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以及前新六和的CEO陈春华的文章,内容创业和企业转型的,还有这段时间看了关于《智能时代》+《共享经济大趋势》两本书,就写一下关于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新的认知,以此成文。
《共享经济大趋势》一书中写到,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是不能从别人那里租到的。30美元一晚的客房,8美元一天的自行车,9美元一小时的皮卡,10美元一天的停车位,6美元一天的割草机。如果你去参加派对但是缺一个爱马仕手包,花100百美元就能租用一天......
结合自己对共享经济的认知,共享经济的有四种战略形态:
1.物尽其效、资源再利用。
2.扩展云思维、商品即服务。
3.大众的力量、服务皆可能。
4.人尽其长、创意即所得。这将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享创造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产消者。
简单来说,共享经济就是将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例如滴滴打车、Uber顺风车、神州租车等等,其理念在于共同拥有而不占有,最大化的利用资源,从而创造效益。
能够把共享经济发挥到淋漓尽致,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1.世界是平的,也是碎的
吴军博士在《智能时代》一书中提出,“随着下一拨人工智能技术趋势的出现,大概只有2%的人能够穿越到未来,把握住这个趋势。这2%和剩下的98%的人群之间会形成一道宽宽的沟壑,谁也跑不回去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分层,如果按照2%测算的话,全中国只有3000万人能够进入顶级精英的群体。移动互联网会把整个世界像搅鸡蛋一样,慢慢地越搅越匀。
世界是平的,科技是推动世界是平的中的一个很大的动力。世界又是碎的,移动互联网把人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整合,通过共享经济,提高效率,形成新的产业经济链条。《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到,“ 在平坦的世界正在发生从垂直的价值创造模式到日益水平的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变。”
2.移动互联网形成一片新海洋
互联网的基础建设时代已经结束了,当下的互联网创业者应该利用这个基础设施去造货,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创业项目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然后利用好平台把货卖出去,这可能是现在互联网创业者最大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就如一片新的海洋,创业者需要研究其规则,在规则上航行,不断迎风破浪。
移动互联网的新海洋,会让每一个人,每一个位置之间会无限的连接。凯文•凯利说过,新的互联网会从位置跃升到空间。
人和人+物和物之间的连接是无穷的,随时可以变化的。所以,只要你做对了事情,你的链接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3.人工智能+跨界
未来,除手机之外,能跟你大脑形成链接的其它的流量入口就只有人工智能了。通俗地说,就是从移动端的智能手机转移到你身边那个机器人(或智能设备)。这个产品将会成为下一个流量的入口。
谁垄断了新的流量入口,就可以在未来形成新的产业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谷歌、苹果、微软、百度、腾讯和阿里都在大力投资人工智能的原因。
人工智能会促进新技术的诞生。无人驾驶技术、新的能源技术等等,会通过不断的产业衔接,迭代升级,形成单独或者有机结合的跨界产业。跨界产业会使成本不断下降,干掉不少上下游传统的产业链。
比方说,小米干掉了所有销售的中间渠道,滴滴出行用一种互联网工具降低了用户和车主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无人驾驶技术,就降低了聘请司机的成本,能不能实现我真不可知,貌似这样会让很多司机大佬失业。
4.共享经济促进知识新需求
看过李笑来前几天在得到的一篇文章,人对知识的需求是源于恐惧。因为恐惧,人就会形成对求知欲的投资。曾经看过有人写的关于《影响力》一书的读后感说到,“权威和迷茫(恐惧),很容易左右人们对产品的营销事件的发生。”李笑来的文章跟这个读后感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指尖上的经济会形成新的用户需求,需求会形成新的习惯,习惯是企业制定商业模式的诱因之一。
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就是将传媒、教育和出版这三个产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跨界产品,解决了用户的终身、跨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比方说,现在很多人喜欢在简书、豆瓣、领英洞察等平台写作,或者在微信、赤兔、直播平台那里形成新的教育模式。都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形成新的习惯,通过研究习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或APP。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领英”这个微信公众号,也喜欢在“简书”上进行写作,他们的商业模式和分享模式,比较切合我个人的习惯需求。共享经济,会形成新的知识需求,趋势不可逆转。
5.内容营销
抓住知识入口,必须要把握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叫把人变成产品,第二个趋势叫把产品变成人。
1.把人变成产品:罗辑思维围绕罗胖是个人,把人变成产品。商业模式是:罗辑思维公众号+每天早上60秒语音+每周四晚上的50分钟罗辑思维视频+每周五早晨罗胖推荐的新书上线。
每年的12月31号举行的跨年演讲,这些产品都是围绕罗胖这个人而形成的。
2.把产品变成人:《商业内参》是给用户提供最近发生的商业信息,分析商业背后的逻辑。
为了把它变成有人格魅力体的产品,“得到”就把李翔推了出来,给这个产品起名叫《李翔商业内参》。用户如果信任这个人,就会去购买这个产品,然后享受拥有魅力人格体背书的产品保障。
对于企业,其实也可以偶尔偏离你的主业,干一些出乎意料的小事情,通过这些小事情,形成内容营销,同样可以遵循以上两个趋势。
1.把人变成产品:做内容营销做得最好的当数芬尼克兹CEO--宗毅,通过《裂变式创业》以及为特斯拉建立充电桩而进行的环球旅行80天,赚足了眼球和关注度。
2.把产品变成人:为了解决员工子女上幼儿园的问题,于是在广东番禺打造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也惠及了周围的企业员工这家公司在当地就成为了一家聪明的公司。由此,芬尼克兹被赋予了一个独特魅力的人格主体。
内容营销的本质跟电商、传统零售商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正如脱不花所说的:产品+供应链。解决好这两者的关系,营销才可以开花结果。
6.总结
未来的商业竞争当中,大家会以争夺用户的时间作为真正PK的战场。消费升级,本质上是从空间消费转移到时间消费。
时间类产品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效应,叫头部通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你是做电商、传统行业、新媒体等等,只有创造了最好的产品、内容,才能够有效占据用户的时间,占据产业的制高点。
萧伯纳说过,人生两出悲剧,一个万念俱灰,另一个是踌躇满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过分地悲观和过分地乐观都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引用吴晓波老师在一场大课上的论点: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更不可能改变这个国家,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让自己在这个商业世界里,成为一个有专业的人。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喜欢的企业,成为一个专业的人,这是抵御焦虑最有效的方式,让自己能够沉静下来,去乐观面对各种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