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小雨老师最近经常向同事们抱怨,明明昨天在课堂上学生学得还是很好的啊,我也讲得很清楚,学生的状态也不错,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很多,而且准确率也很高。但是今天在课堂上一提问,学生错误百出,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回答不上,能说上的学生也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小雨老师感到很是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同事小韩提醒他,你可以查一下昨天学生的家庭作业情况。
小雨老师把昨天的家庭作业收起来,详细的看了一下,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今天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昨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当中已经有了征兆,好多同学在作业当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错误,看来他们在上完课以后的作业当中已经有点吃力,感到了明显的困难。
细细分析一下,课堂上的表现好,说明学生对概念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懂得了知识,但是懂得知识和运用知识不能划等号,这中间有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理解,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知识。
什么是理解呢?理解就是学生思考所学的内容,通过老师布置的作业,检验他对教材的了解是否完全正确,并试图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懂得了知识并不一定是牢固地掌握了知识,那怎么才能让学生在懂得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解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呢?
首先,在听课的时候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新教材的要点上,理解学习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因果、从属,还是时间先后关系。如凡卡契科夫的《凡卡》的学习中,为什么凡卡要给爷爷写信呢?是因为城里的生活死气沉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什么在写信的时候非常小心?是因为此时凡卡提心吊胆,对老板非常的恐惧。通过这些问题,寻找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其次,在理论上把新知识搞懂了,还要有实际的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如在学习动词的现在进行时的时候,老师帮助学生搞懂了现在进行时的句子构成,由be动词+动词的ing形式构成,仅仅掌握了这些知识还不够,如果不进行充分的练习,学生在第二天很有可能就会把这些知识淡忘了。所以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要多角度的进行操练,如提问What are you doing ?I’m listening to music. 利用这一句型模式,针对不同的情景进行问答练习,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最后,要把理解知识作为课堂的重点,把它作为学习新教材和掌握新教材之间的一个桥梁。教师在这一环节上花再多的时间都不为过,一定要通过形象的讲解、对比、类比,让学生真正把教材中的新的知识点和以前的知识或者生活实际产生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
总之,学生在新教材的理解上学得好,那么他在家庭作业中上花的时间就会少一点,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学习新教材,这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变得更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