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是老家农村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俗称“吃酒席”。但凡亲戚朋友家里有人结婚、过生日、考学等喜事,都要大摆宴席,款待亲朋好友。特别是春节前后,办大事的特别多,这家没吃完,下家又来了。你听,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又响起,红红火火的日子又过起来了。
还没开席,方的桌子,长的板凳,圆的酒杯,早就一并摆开。客人坐哪一张席,哪个位置,都是很有讲究的,都是要听主人的安排。
安席是一件操心的事:谁是主客,哪些陪客?摆多少席,谁坐首席,哪个酌酒?先仔细斟酌一番,记在本子上,再按名字排座。
一般来说,主家的大厅是正席,和大门对着那一方是首席首位,其余的席位依后排定。跟主人血缘关系最近的在首席的首位,比如娘家的小舅子、舅舅,其次是三姑六姨。这样的座次排定祖祖辈辈都执行好多年,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最主要的,不能喧宾夺主,不要因安错了席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亲人间 “竖路”的。
一番拉拉扯扯之后,管家亲自把主客牵引到首席。主客感觉谦让礼仪尽到,向大家拱一拱手,欣然坐下。其他客人也就安然入席,,整个屋子顿时安静下来。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乐鼓声中,宴席正式开始。
无酒不成席,喝酒当然是坐席最重要的一环。主人一般安排一个能说会道、酒量还要大的人酌酒,号称“酒司令”。“酒司令”先把自己杯里倒一点点,也示敬意,然后再给其人客人倒。
“酒司令”劝起酒来一套又一套:有时候他站起来一饮而尽,把空空如也的酒杯呈现给你,说是先干为敬,是谓“敬酒”;有时候他只让你“抿一口”,而他自己斟满一大杯摆在你面前,让你表示一下,是谓“对饮”;有时候你人不喝,他号召大家一起向你举怀,是谓“团圆酒”……即使你平时滴酒不喝,在这种场合,也不得不粘点酒气。
酒过三巡,上来了满满一盆大肉,可是大家迟迟不肯“下手”。一个嘴馋的孩子想吃却就被大人制止了,原来是到了“讲理”的时候。只见主人在管事的陪同下,两手端着茶板,上面放着酒壶、酒杯、香烟,逐个桌子敬酒,对客人们说:要你们跑步、花钱,没有什么好菜招待,把酒喝好哈。客人们都一起站起来,嘴里附和两句,端起酒杯喝下去。
这种酒就是喝上一二小时也不会有人催促,即使菜已经凉了,可有的客人依然觥筹交错,酒兴正浓。酒足饭饱的客人拿着筷子聊着天,等待着喝酒的客人一起下席。小孩子们不耐烦了,吃完饭屁股一拍走人,空缺的位置又有人顶上。
酒席上的方寸之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一杯杯淳朴的老酒,醉了亲情,暖了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