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噜瓶是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装酒用的瓶子,说起嘟噜瓶,我们先讲一讲梅瓶,梅瓶我国古代的一种盛酒的用具,小口圆腹溜肩整体似鸡腿形,梅瓶起源于我国唐代的"经瓶"宋金时期特别流行。为什么我们要提到梅瓶,因为严格意义上讲嘟噜瓶就是一种形状不同于普通梅瓶的梅瓶。它比普通梅瓶要低矮,只不过是造型上和普通梅瓶有一点点区别,说白了就是一个胖矮胖矮的梅瓶。
当大家听到嘟噜瓶的名字的时候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一个特别土的名字不那么正规,那么嘟噜瓶为什么叫了这么一个名字。有一种说法是嘟噜瓶在往外倒酒的时候酒经过瓶口的时候发出嘟噜嘟噜的水流声,所以就叫嘟噜瓶。也有的人说嘟噜两个字是源于少数民族的语言。但是这两种说法都是一种猜测没有确切的依据。而笔者是这么认为嘟噜瓶的名字的,噜字源于篓字,篓子是一种储物器皿是用竹或荆条编成的,相信大家都听过酒篓、就是装酒用的篓子,同样也是用柳条编织的,篓子的里边用猪血粘毛头纸糊成,口用猪尿脬蒙上便于长期贮存,酒篓的用途可追溯到汉代,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用量特别大,那么嘟噜也是盛酒器,篓字解释为盛东西的器皿,所以说嘟噜就是放酒的瓷篓子,我国的制瓷史上有把竹编的皮质的器皿做成瓷器的为数不少,比如柳斗钵,皮囊壶就是例子。那么嘟字呢,嘟字等同于肚字是形容器物的形状好像肚子一样球形圆腹,两个联系起来就是肚篓,时间长了因为谐音就叫成了嘟噜,这应该是正解。
到了宋金时期嘟噜发展到了高峰。于是一些非常好的艺术品就出现了,在我国很多窑口都有嘟噜瓶的生产。我们拿磁州窑系的产品简单地介绍一下嘟噜瓶,嘟噜瓶的釉子颜色以黑白茶三色居多,釉质多为乳浊釉经高温后光气亮丽, 一般挂釉近底足个别也有半挂釉,半挂釉的多较粗糙,胎质多为灰白有的较细腻个别也有粗砂胎。器型上小口,口呈倒梯形,少有外卷唇口,有的口中部有一环形下凹圈,口径都小便于密封。口下有短颈,短颈内凹可以系绳便于提拿,同时凹处可卡于人手的虎口便于倾倒。溜肩球形腹个别腹部稍细长,细长的近橄榄形,有一种底足放宽最大直径置于底部有古代钟的形状,底多有圈足个别平底无挖足,整体造型给人以端庄秀丽,俊俏挺拔的美感。装饰工艺上有剔刻花、铁锈花、白釉黑花、曜变爆斑,剔花填彩,等多种装饰技法,图案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缠枝花卉、卷草、牡丹花卉、花鸟以及人物等,另外耀州窑、定窑、以及西夏窑亦有嘟噜瓶出现。
作者:天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