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现实到荒诞的世界里,爱情似乎成了童话和寓言。一顿饭,就可以把一年的爱情葬送;一次回乡,就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我不想批评或指责那个上海女孩,也不想不理智不负责任地给她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毕竟,她有自己的选择,有权决定继续或者分手。如果,我们连这个对她的尊重都没有,我们就没有权利在这里评说什么。对于那个男孩子,听说后来他决定回老家发展。我不想用所谓的“正能量”来劝导他,只是希望他要慎重。我想,不能因为失去了一段爱情,就然后再失去自己的命运。
这场爱情悲剧(悲剧还是闹剧?)的焦点在于“乡村”,而且还是穷乡僻壤的乡村。相对于物质文化极度发达的城市,乡村的落后与艰苦显而易见。这是无论用多少讲道理摆事实都无法掩盖的现实。特别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更加剧着这种对立。这种对立的结果是城市已经把乡村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对于一个从小生活于城市,习惯了在窗明几净的餐馆中用餐的女孩子而言,一些乡村的现实已经远远超出想象。无怪乎她会落荒而逃,可以放弃爱情。因为,爱情可以很高尚,但也需要现实来支撑;爱情可以超越,而婚姻需要生活。上海女孩的选择有其合理性。所以,我同情那个女孩,尽管对她的选择有些遗憾。
我今年过节也回到家乡。我的家乡在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带,所以,不是很落后。家用电器等方面,基本上与城市已无太大区别。但在与亲戚朋友的交流中,我还是能鲜明地感受到乡村人对城市的向往。在交谈中,我了解到现在村里女孩子通过上学打工等途径,大部分已经融入了城市,这导致乡村适婚男子的大量过剩,听说这种情况在“穷乡僻壤”愈加严重。这种现象,是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的最佳注脚。我们能指责那些女孩子吗?我们不能,更不能寒了她们幸幸苦苦十几年,用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心!
然而,这“现实”的背后,依然有什么东西让我难以心安,相比于爱情,这个东西更加决定着爱情能否走向婚姻,同时还决定着婚姻能否幸福。这就是,爱情,在中国从来就不单纯是两个人的感情,而是两个家庭的命运!
曾经听过一个娶了中国媳妇的美国人的吐槽。结婚一年后,丈母娘来了,两年后,七大姑八大姨的也来了一些。最要命的是丈母娘来了以后,就开始决定这个家庭的事务。这让这个美国人无所适从苦恼不已。我看完这个吐槽以后就笑了:你没有领教过中国丈母娘,你的婚姻就不是完整的!你没有理解了中国人说“家”这个概念时的确切含义,你怎么敢和中国姑娘成“家”?要知道,每一个出嫁的中国姑娘背后,都站着起码两个人。
所以,我们中国人才会如此地讲究“门当户对”,才会如此地重视两个人背后的家庭。细细考虑起来,门当户对绝不单单是两个家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和情趣追求。在中国,纯粹的爱情之所以难求,就在于从来就不是建立在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是来自于两个家庭之间的比较和考量。这是许多爱情走向终结的真正原因。我曾经接触过谈了几乎十年恋爱的,婚后这种爱情极速消散。根本原因就在于婚后的爱情生活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在两个家庭之间进行维系。这样,摩擦在所难免,矛盾日渐激化,隔阂与日俱增,最终将走向决裂。
这样的悲剧在城市乡村到处上演,许多人会归结于“门不当户不对”。我以为这没有看到这种悲剧的本质,没有看到“门当户对”的深层次里,就是两个家庭对爱情的撕裂!
我以为,这才是更深层次的悲剧。
从爱情本质上而言,爱情有着强烈的排他性,无论这个“他”是情敌还是亲人。而现实是许多走入婚姻或即将走入婚姻的人,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亲人,过多地深入到一对恋人的生活,只会引起另一方的反感。特别是当这种“深入”涉及到经济、文化信仰等敏感方面时,这种反感就会演变为抗拒。而抗拒这种力的承受方自然地落在了婚姻的另一半身上。爱情走到这一步,已然死亡。这就是爱情走向婚姻必将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回头来看,那个上海女孩与江西男孩的悲剧不可避免,除非有一方可以放弃自己背后的家庭。我这么说,并不是说这个女孩做的对或者不对。在爱情中,我不论对还是错,只看真和假。我相信那个女孩是真诚的,以前的恋爱和现在的分手,她都是真诚的。因此,我无权对她进行任何指责。但我的遗憾在于,她在现实中并没有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也没有明白真正的婚姻。真正的爱情拒绝第三方的介入,无论这第三方是谁。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那个上海女孩,并没有想清自己要嫁的是谁。而那个江西男孩,也没有认清自己要娶的是什么。当那个江西男孩在女孩提出次日回沪说“要走就是分手”时,那个江西男孩其实已经把爱情同自己的家庭混同了,这,就是将来爱情悲剧的伏笔。因此,对于一份注定要悲剧的婚姻,我以为现在分手也许更好。这样我还可以衷心地祝愿双方,找到自己生命中合适的另一半。
只是,找到了,如果思想没变,会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