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第四章 生命史和个案史中的同一性混乱”的阅读笔记。】
1、萧伯纳的案例
萧伯纳的父亲嗜酒,母亲对家中的孩子基本上不教育,“对家中的一切无政府主义都听其自然。”即使不满意也只会悄悄的哭而不会指责孩子。在家里起到父母作用的只是一位叫作李的人,他教萧伯纳的母亲和孩子们音乐。
萧伯纳具有一定的天才性。“他发现自己的一位祖先是伊夫伯爵,这与作为莎士比亚的后裔同样美妙,我生下来就无意识的决心要成为莎士比亚的化身。”萧伯纳说,“我从来没梦到过文学,就像鸭子没梦到过游泳一样。”也正是这种品质,他“规定自己每天写5页,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也不管有无灵感……照此计划,我5年内写了5本小说,这是我专业的训练期。”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刻苦的练习,但一定要建立在天赋的基础上,否则顶多只能成为合过者而达不到优秀。资质优秀的人,甚至刻苦也是其内在思想的应有之义,而不是来自外来的力量对自我的控制。
“同一性形成的必要涵义:一个人为了在社会中占有他的地位,必须获得一种无冲突的、习惯应用的优势才能,以备在职业中有所发挥;必须获得一种无限的资源,这种资源来自职业锻炼的即时反馈,来自该职业所提供的同伴关系,也来自该职业的传统;最后,一种生命历程的可理解的理论,为了吓唬人,这位老无神论者把它称之为宗教。”
同一性依赖于三方面的统合,一是先天的禀赋,二是积极的锻炼与适应,使得能力得以充分展示,三是有所信奉,或者说有一种指引自己行动的理念。
2、威廉·詹姆士的案例
“詹姆士的父亲狂热的坚持要成为什么,遂使得他的大多数子女很难发现他们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这是很多强势父母的子女的命运。詹姆士是一个内向的人,成熟得很慢,一生怀疑和拖延。但詹姆士是一位内心感悟力极强的人,他写到:“当我觉得取得了一张自由的主动性,好像敢于独创性的去行动,而不等待着指望外部世界为我决定一切时,自杀似乎是我产生大胆的最主要形式。现在,我决定再向前一步,不仅要付诸行动,而且要产生信仰,相信我的个人现实和创造能力。可以相信,我的信仰不能是乐观主义的——但是我决意将生命(真实、善良)安放在自我对世界的自己支配的抵抗中,生命将在此工作、受苦和创造中(建成)。”这是很美妙的一段自我认识,也是同一性达成的认识基础。
外向的萧伯纳和内向的詹姆士,都通过自我的强大力量,实现了自己的同一性,虽然不乏危机。
3、自居作用与同一性的形成
一般人的成长是与社会不断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般有以下三种模式:
心力内投:他人意象的原始并入。依赖于父母带给他的爱,从而开始爱周围的人与事物。
心理自居:自居为某一角色,这深受家族观念的影响。
同一性形成:对儿童时期各种自居作用的有选择的抛弃和相互同化,并将其吸收为一个新的完形。这一过程依赖于对年轻人认同的社会过程(往往通过一些社会团体),承认他现在所变成的方式,而且认为变成这种方式是理所当然的。
“固定于青年期末的最后的同一性,对于每个个人过去所起的任何单个自居作用都起了概括作用:包括一切有意义的自居作用。但也改变了它们,以便将它们造成一个独特而又是有合理连贯性的整体。”这是对同一性的再次解说,从不同的角度。
“自我功能在一定发展水平上把心理性欲方面和心理社会方面加以整合,与此同时把新增加的同一性元素与已经存在的那些元素的关系加以整合——就是说,将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之间的必不可免的间断性加以沟通。”由此看来,自我和同一性是两个概念,前面有所混淆,自我主要在内外一致,同一性则强调横向因素的整体性。
“从发生的观点来看,同一性形成过程的发生就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完形——在整个儿童期中自我经过连续的综合和再综合而逐渐建立起来完形。正是这个完形把制度的赋予、特质的力比多需要、有力的能力、有意义的自居作用、有效的防御、成功的升华作用以及连贯性的角色逐渐整合了起来。”同一性似乎跟“完形”的内涵相似,是对自我的丰富,这里提到的完形的各个因素,详细具体,看来同一性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