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讲到:越裳氏献白雉,王莽进位安汉公。
王莽是否此时就有代汉的野心,很难说,但对于有理想、有抱负、锐意改革的王莽来说,这无论如何不是终点。
从原来三公的大司马,到后来四辅的太傅,王莽一直是辅政班子的首席。进位安汉公,则其地位更居于其他辅政大臣之上。
那么,以安汉公、太傅的身份,加上太皇太后王政君的高度信任及如臂使指的朝堂班子,王莽已经可以做许多事情。
他也确实做了许多事情。
封安汉公时,王莽辞掉增加的两万八千户封邑,理由是:待到百姓家给人足。
这是王莽代表的儒家圣制的重要政治理想之一,而儒家圣制又绕不开分封。
王莽辞掉增加封邑后,王政君老太后觉得没有物质性的封赏,说不过去,就再次下令,要给王莽的行政待遇提高一倍:俸禄翻番,幕府家臣配置翻番,节假日赏赐翻番。
王莽当然又拒绝了,相比物质利益,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帝国,更能让人有满足感。
王莽趁机建议:绍封近来得罪的诸侯王的后代,同时绍封汉初功臣后代,扩大对在朝诸臣的封赏。
这一建议得到批准,执行结果大概如下:
绍封已故东平王刘云的太子开明为王,绍封已故东平思王的孙子刘成都为中山王。
封汉宣帝刘病已的耳孙刘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
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在哀帝时期不阿附屈从傅丁外戚,右将军孙健、大鸿胪左咸奉诏迎立中山王(平帝刘箕子),宗正刘不恶、执金吾任岑、中郎将孔永、尚书令姚恂、沛郡太守石诩等人参与迎立中山王的决策,都赐爵关内侯,封邑各有差别。
同时,对中山王来朝时途径郡县的官员,也各有封赏。
另外,又扩大了王、公、列侯的继承人范围——没有儿子,孙子可以继承;也可以过继亲兄弟的儿子来继承。
这一系列分封,有显著的周朝“天子-诸侯-公卿-士大夫”等级制度的影子。
同时,这也是王莽争取功臣后代、中央及地方官员支持的手段,以利益拉拢嘛!
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王莽构建的改革统一战线。
这一战线的构筑,还有后续。
王莽还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令:恢复因犯罪被开除出刘氏宗籍的人宗籍;二千石及以上的退休官员,按在职时三分之一的俸禄发放养老金。
最后,王莽也没忘记儒家呼吁的公平。
高等级的公平,比如土地国有、制度限制兼并与蓄奴,此时王莽力有未逮,但转移支付、让利于民的相对公平,王莽可以做。
他派谏大夫巡行三辅,清查吏民缴纳赋税的档案,把哀帝驾崩时临时加征的赋税都退还。
他还下令,汉哀帝陵墓周围那些老百姓的坟墓,只要不影响陵墓正殿,可以不必搬迁。
先前,按照军法规定,在平时,老百姓也要每十人配备一套运储设备,以供战时使用。王莽规定,今后不必准备了。
最经典的,最让人觉得王莽有穿越感的,是这件事。
公元前二年四月,关东又是蝗灾,又是旱灾,百姓因此流亡讨饭,青州流民最多。
王莽先是上书,让王太后缩减用度,做一个勤俭节约的榜样。随后自己出头,捐献一百万钱、三十顷土地,交给大司农,拿去赈济流民。
这一举动赢得有良心的士大夫们热烈的响应,一共有二百三十人献上田宅、金钱,用以救助流民。
王莽把募集到的土地都按人口平均分配给流民,而钱财则被用以建设安置房。
王莽在长安建立了五坊共二百多套住宅,用以收留流民。
至此,刘姓宗室很满意,朝廷大臣很满意,王太后很满意,老百姓也很满意。
在公元前二年,大汉帝国每一个人,不开天眼,能看到的,恐怕都是:帝国在王莽的主持下,渐回正规,中兴在即。
既然所有人很满意,王莽进一步扩大权力,也就众望所归。
一方面,王政君七十多的人了,精力不济,不可能事必亲躬,一方面王莽干得不错。
一众公卿大臣就趁机上奏:“地方二千石官吏多有不称职的,举荐的贤良文学之士水平也参差不齐,建议太皇太后把考核这些官员、茂才的小事都交给安汉公来做。”
班固认为,这是王莽权力比肩皇帝的标志。实际上,个人认为,王莽与王政君老太后此时相处的模式,像极了霍光与昭帝、宣帝相处的模式,而在能量上似有不及霍光处。
霍光在宣帝初期,是有实质威胁宣帝帝位的能力的,而王莽此时,尚且无法撼动王政君代表的皇室地位。
换言之,王莽专权,是王政君授意的,王政君自己则牢牢把握着最高权利,而霍光在宣帝初期的专权,是宣帝无可奈何的。
不过,只要王政君依赖王莽维持朝堂的稳定,王莽终有一天会化成龙。
王莽的改革措施继续推进,公元前三年,他主持制定颁布了囊括车服制度、祭祀、吏民生计、养老送终、婚丧嫁娶、奴婢田宅规格(新版限田令、限奴令)的一系列律令。
同时,他还大规模开办学校,初京师太学扩招之外,在郡、县、乡里都设置学官进行招生授课。
宗室封王扩大到了汉景帝、武帝的庶出旁支,而前朝功臣像霍光、周勃、樊哙、张敖的后代都封了侯,共计一百一十三人。
但就在王莽唱着意气风发,准备带领汉帝国走进新时代的时候,忽然就掉进了一个万万想不到的坑里。
他的亲儿子王宇跳出来反对他,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
起因是王莽对外戚的打压——王莽反对一切外戚。
各位是否注意到,到现在我们都没提到新皇帝刘箕子的娘舅家,因为他们被王莽牢牢地摁住了,而王太后对这一决定也是支持的,她不希望再听到有人冒出来喊她老太婆。
于是,刘箕子的母亲卫姬被封为中山孝王后,舅舅卫宝、卫玄都被赐爵关内侯,之后就地安置,不得来京师。
不久,就有人反对。
扶风郡曹申屠刚上书,说应该按照惯例征召平帝祖母冯氏、生母卫氏的亲属到朝廷,担任相关职务。
依据传统,这是合情合理的。何况当时平帝才十岁,也需要至亲的照顾。
但王莽和王太后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异常坚决——没有一丝商量余地。
王莽境界最高,他想建立一个新的健康地政治生态,王太后次之,她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王莽的儿子王宇境界则最低,他只想长久地当富贵侯爷,因而看到父亲王莽和姑奶奶王政君这样对卫家,非常担心平帝长大后对王家打击报复。
王宇给出的对策是,自己去讨好取悦卫家,为王家留条后路。
他先派人给卫宝写信,让卫宝劝说卫姬上书谢恩,顺带把丁、傅两家骂得猪狗不如。
卫姬照做了,这一行为,得到王太后和王莽的激赏,卫姬的封邑被扩大七千户。
王宇又给卫姬出主意,让卫姬上书请求进京照顾皇帝。
王莽接到上书,一看:小样儿,还跟我玩日拱一卒。当即回复:没门儿,窗户也没有!
王宇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和老师大儒吴章、大舅哥吕宽商量后,决定利用王莽迷信鬼神,准备制造灾异恐吓王莽,逼迫王莽答应卫姬进京。
某日,夜深人静,吕宽走到王莽府第门前,四顾无人,就把准备好的一大盆狗血泼到了王莽家的门上。
——这什么狗血主意!
结果吕宽被王莽家的守门小吏逮了个正着,人是暂时没抓着,但大舅哥被人脸识别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事情直接结果:王宇被捉拿下狱,随后服毒自杀;吕宽跑到了益州广汉,被抓回处决;王宇怀有身孕的妻子被捕入狱,生产后处死。
随后王莽上书彻查吕宽案件,出歪主意的大儒吴章就被刨了出来。
吴章被腰斩弃市,吴章一千多学生都被剥夺政治权利,从此不得为官。
卫氏自然也难逃一劫,卫姬作为平帝生母是不能动的,其余卫氏支属尽被诛杀。
到此就结束了吗?并不!
王莽认为,吴章的灾异、谶文之说,是基于今文经书的,是对儒家经典的误读,于是打击面扩大到学习今文经书的儒生、士子们。
这里需要简单科普一下。
今文经,一般认为是汉初大儒口口相传的先秦经书。
古文经,则被认为是先秦保存下来的典籍原本。主要由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
有汉以来,今文经是主流,到刘歆时,开始鼓吹古文经书,因此形成了古文经与今文经对立的局面。
刘歆作为古文经书的最权威解释者,又是王莽的得力干将,王莽在意识形态上,也偏向于古文经书。
吕宽案的发生,对王莽而言是一个重塑思想的契机。
但许多事,一旦扯上意识形态、上纲上线,很容易不可收拾。
王莽秉政以来对反对派最血腥的镇压从此开始。
像梁王刘立、汉元帝亲妹敬武长公主、先前因与公孙禄互荐被罢黜的何武、与宣帝朝第一名将赵充国合传的虎将辛庆忌的子孙,以及一些地方豪强都在“吕宽案”的扩大化中丧命。
“吕宽案”的影响,首先是对王莽的形象造成了打击,不过,被王莽以“孝道”为主题、及时正确的公关给大概化解了。
其次,在“吕宽案”中,王莽得罪了相当一部分的儒生,与部分宗室、豪强的矛盾也摆到了台面上。
帝国在王莽的主持下,暂时还一团和气,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嫌隙已生。
或许,王莽攫取最高权力的念头,就是从这时开始萌生的。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这是一个有时好玩、有时严肃的公众号,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