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这周学的内容很有趣,经济学很迷人。
需求第三定律要回答的问题
一连串的提问真是精彩!
需求第三定律的含义
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的时候,高品质的产品就相对低品质的产品变得便宜了,这笔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就变得越便宜。有时候我们把这个定律叫做“好东西运到远地方去定律”。
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再举一个例子,向那些不了解什么叫“需求第三定律”的人,说明需求第三定律。
我想到两个例子,一个是天猫的假货更少,另一个是富人小区的治安更好。
火花
昨天在 Think Less, Think Better 中偶然读到一段话,吃了一惊,感觉被击中。
In everyday life, you may find yourself "loading" your mind in various ways: memorizing a list of groceries to by later at the supermarket, rehearsing the name of someone you just met so you don't forget it, practicing your pitch before entering an important meeting. There are also, of course, the ever-present wanderings of a normal mind. And there are more pathological, or at least more chronic, sources of mental load, such as the ruminative thought patterns characteristic of str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ll these loads can consume mental capacity, leading to dull thought and anhedonia — a flattened ability to experience pleasure.
昨天第二次读到这段话时,惊喜地发现"the ever-present wanderings"就是我一直想控制的那个东西。
我脑子里常常胡思乱想,很难控制,这段时间坚持打坐和反思,最新决定坚持写作,确有小幅改善,有时也会退步,心里难免急躁,但我也告诉自己,通过有效训练,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能够更快地意识到自己在神游,从而更快地收起思绪。
我应该用自己在情绪管理上的进步来鼓励自己。与周围的人相比,我不算很情绪化的人,尽管如此,我仍然能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在情绪管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上能做到“情绪一旦启动,马上就被监控”,当然,偶尔也有“漏网”的情绪,但我觉得这也正常,毕竟,情绪是我们进化出地处理突发情况的本能反应,把它维持在“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也不错。
当我具备了情绪认知能力,我带着这种清晰的认知,在生活中观察别人的情绪,是很奇妙感觉,我眼前这些情绪泛滥的家伙,被情绪这头怪兽驱使着,说着不理智的话,做着不该做的事。更难受的是,我知道我没办法让他们从思想上真的领悟到自己正在被情绪奴役着,这时候总是用笑来式的幽默来安慰自己——“毕竟,教育别人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笑来老师专栏里的文章反复强调元认知,尽管我的践行还不够努力,但这样小小的进步也算理所应当的收获。
但是,就在我把这段话抄在这里的时候,忽然在这段话里找到了更多的价值,和一个描述我最近的状态的金词:
- noun medicine the inability to feel or experience pleasure.
- noun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marked by an inability to experience pleasure.
医学中竟然有一个单词精准地定义这种精神状态——anhedonia(快感缺乏)。
于我,这是如获至宝啊!我近一年似乎都是处于anhedonia。
我有几次想到过“为什么我高兴不起来”这样的问题,但竟然从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从没有想过要求助一下谷歌,脑袋真是秀逗了。幸而偶然读到这篇小短文,否则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找到原因——“找到了毛病,距离解决它就不远了”。认真想想,这还是“脑子里没有准确概念”的原因,没有某个概念,就处于对这件事无知状态,即便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也很难有什么切实的行动。
读书要有计划,按照项目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读书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有社会环境做支撑的论断。
我一直不认可这个论断,虽然我自己很爱读书(没有书读就很难受),但我一直保持一个观点:读书和刷美剧、打麻将、组饭局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谁低,都是一种娱乐活动。虽然我一直这么说,但内心对这个观点有一种说不出所以然的感觉,它不够透彻。
昨天和同事交流时,我提出一个观点(我也是第一次这样思考):
古人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那时候读书是改变命运最佳途径,从这个角度看,除了读书之外,当然是“万般皆下品”了,不为功名的读书行为,那就属于娱乐了。
我想,持有类似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我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结论,感受很不同,自己得到的结论是会刻在脑子里的,不像是听到别人的观点,即便觉得新鲜有趣也有价值,如果不经过自己反复思考,过几天也就忘了。
而且,得到这个观点的同时,我也打通了自己的思考,找到了这件事的底层规律:
不管我们选择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个目标作为这件事的最终目的,凡是没有长远目的的行为,都是娱乐,从这个角度解读,一切都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