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海
当前,有一种广为流行的所谓认知心理学观念,认为可以按照左右脑的功能特点,将人们区分为“左脑型”人格和“右脑型”人格。左脑又称为逻辑脑,通常来说,左脑型的人格更加注重逻辑思维与信息分析,做事风格更偏向于理性,如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就属于左脑型人格。而右脑属于直觉脑,右脑型的人格往往更加感性和艺术,情感丰富,善于创新,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画家、音乐家,大多都是右脑型的人格。
基于这种观念,出现了很多看起来很有趣的人格类型测试,用以测试我们的行为模式主要受到了哪个大脑的控制。而在儿童的早期教育领域,也以这种观念为依据,提倡尽早对孩子的右脑进行开发,培养孩子的记忆、情感等能力。
如果你对类似的观念深信不疑,那么,读过《这才是心理学》一书后,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原有的心理学认知体系受到了挑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在其心理学入门经典之作《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中指出,类似于我们只用了自己10%的脑力这样的“心理事实”,用“左”或者“右”的概念来普及“大脑中存在微妙的特异化现象”这一观点是毫无道理的,事实上,研究已表明,我们的大脑是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在工作。
『1』
你所津津乐道的心理学知识,可能都是假的
“左右脑”其实只是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众多心理学“常识”的冰山一角。书中,作者还通过快速阅读、接触治疗、辅助沟通术、通灵侦探等等一系列已经被证明是虚假的鲜活案例,指出各种伪科学主张及伪科学产业在今天仍然是多么的普遍。同时,大众对心理学缺乏判断能力,加之媒体和自媒体对各种浅薄的“心理学”知识的炒作式报道,助长了伪科学的泛滥。
比如,当前市面上很多兜售“快速阅读术”的书籍,都将提高眼动速度作为提升阅读能力的秘诀。其理论基础是,眼动技能的缺失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因为眼动模式与阅读能力之间存在相关,阅读能力差的人,在阅读时眼动不规则,回看和停顿较多。因此,直至今天,很多教授阅读技巧的畅销书,都在主张通过训练克服回看和停顿的毛病,来实现快速阅读。
然而,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一推断。研究者们已经明确指出,是缓慢的词语识别和理解困难导致了不规则的眼动,进而造成了阅读障碍。也就是说,不规则的眼动不会导致阅读障碍,所以,训练眼动对提高其阅读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作者用“弗洛伊德问题”来证明今天的人们对现代心理学存在着多大的误解。当被问及对心理学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心理学家时,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提到弗洛伊德,但是,除了弗洛伊德,就很少人能够说出其他心理学家的名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公众心目中心理学的样子。然而,在现代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极大地夸大了,其研究方法也彻底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印象。因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缺乏实证观察的方法,而使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是现代心理学的统一特征。
『2』
什么才是心理学
为了鉴别出我们所看到的心理学观点是否属于伪科学,我们需要一些判定标准,也就是需要了解科学的特征。
作者指出,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特征来定义科学:(1)系统实证主义的运用;(2)公共知识的产生;(3)对可解决问题的细查。
首先,实证主义就是“依靠观察的做法”,通过检验来认识世界。不过,单一的实证主义还不够,科学的观察应该是系统的实证主义,结构化的科学观察才能产生科学知识。
其次,科学知识必须是可公开验证的,也就是可以通过其他人的重复程序来获得相同的结果,同时还要经过同行评审这一最低标准。江湖术士和伪科学从业者往往就会避开科学出版的常规渠道,选择直接通过大众媒体公开他们的“发现”,这是将他们区别于真正科学家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再次,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可实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类无法证伪的问题。
这三个科学的特征,就犹如一把验钻笔,真钻还是假钻,一验便知。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评估一种观点时,就很容易辨别出真假李逵了。
『3』
看穿伪心理学,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而生活中各种伪心理学知识的泛滥,就是因为大众科学思维的缺失。作者解释了这种情况的成因。当我们评估一种个人观点时,大脑中与社交有关的、较早进化的区域会自动参与进来,我们大脑的预设就是使用最不费力的心理加工过程(称为1型加工)来处理问题,从而成为认知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吝啬者”。
而理解科学证据需要更复杂的战略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人类较晚才发展出的文化成就,需要缓慢而耗费精力的心理加工过程(称为2型加工),这种科学思维是后天习得的,有些人可能还没有学会。我们倾向于成为认知吝啬者,这常常阻碍我们完成更耗费精力的2型加工,而这是抑制1型加工并代之以统计思维所必需的。
作者指出,科学和统计思维可以通过练习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不那么耗费精力的选择(p73)。这正是 《这才是心理学》一书想要促成的目的。
为了帮助读者培养科学思辨的批判性思维,作者在书中解释了个案研究为什么不靠谱,介绍了变量之间的相关和因果关系,强调了控制变量和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不要陷入认为某一特定行为一定有单一原因的思维陷阱(多重原因交互作用才引发某一行为),也不要认为心理学理论做出的预测百分百准确(所有的科学都是概率推理)。我们需要认识到,心理学在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预测时,统计预测优于临床预测,同时,错误和不确定性也始终存在。
『4』
结语
这些内容其实可以写成一本诸如《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专著。但是该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通过大量科学实验的案例来解释实证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读者在跟随作者一步步戳穿伪科学的好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很多的概念和观点,在研究其他科学方法教材时一知半解,读该书时,却会让人时不时就发出“原来这就是信度和效度的意思啊”的感悟。这对于心理学初学者乃至于外行而言,都是非常友善而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