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我,我真不是作
39岁时,自己正在日复一日,上着不咸不谈的班。生日烛火吹灭的瞬间,我突然问自己——就这样日复一日活着,然后一岁一蛋糕老去吗?
细思极恐,我开始讨厌平庸到渣的自己。
我知道,在很多人的眼中,我的情况综合起来也达一定的幸福值——老公勤奋顾家、孩子健康聪明、自己不丑不LOW。
我知道自己渺小如尘,且我也不认为当一颗渺小的尘有什么不好。只是我这粒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年的历程显示,自己只是一粒飘浮在空气中、和着光的尘罢了,浑浑噩噩、不由自主、随风晃荡。
也许自己可以做泥里的一粒尘,那么,至少可以为大地,为身边的植物提供点支持或帮助,虽然微薄,却还是有,存在的意义便也随之有了。
审视自己数遍,作为一个人,我可以给身边人爱。但问题是,自己有能力给到对方想要的、需要的爱吗?
想好好爱父母,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自己有陪伴双亲的爱心,但有爱力吗——比如将他们从家乡接来照顾。看过现实中很多三代同住的事例,关系最和谐的方式是:年老双亲与自己住同一个小区,但是各自在不同的门户,各自有生活空间,又不耽误自己照顾双亲。这时候的爱力,是以外在的经济为基础。
想要让亲友和自己在一起感到开心、舒服,那么自己的状态应该是幸福愉悦的,不然,如何有爱力去感染他人。这时候的爱力是以内在的精神力为基础的。
所以,有爱力去爱人的人,自己首先应是一个幸福的人。自己的经济和精神建设都做得不够,没有足够能量给爱,空有心而无力罢了。
那么,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呢?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几千年来,世俗社会、东方、西方哲学及宗教都有着自己不同角度的见解。不管哪种见解,追求的方法都可以用种简单的方法归纳:
对外求?抑或对内求?
工作、运动、发掘小确幸,都只能帮到表层
我对外求了大半年。
用力工作,发现平台给的路已至天花板,多做多错,无济于事。决然退出,在泥泞中摸索另一条我认为可以走得更远的路。无悔、坚定,但很难,需要时间。
坚持运动,也只是锻炼到身体,其他收获无。
我开启第三视角,观察身边的一切,发掘各种小确幸,感受良多。只是这些确幸的时间太短,很快就被无形的焦虑灼成灰。
表层花开恒久的幸福,离不开底层生生不息输送的能量
光对外求,明显不够。我还需对内求,思索数日无果后,求助于中外历史和哲学,希望找到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源泉。最后选择了一以贯之的实践指导思想:王阳明心学——心能诚意,事上磨练。修心做事两不误。
我认定这是可以深爱自己的方式,致良知、知行合一,真正获取“动亦定,静亦定”的力量与智慧。
余下的,待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