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们都很喜欢谈执行力。当企业内工作效率低下时,老板们就不断要求团队提高执行力,不断指责自己的员工缺乏执行力。
然而,果真如此吗?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按照这个理论,有执行力的员工往往会从没执行力的老板那里离职,去跟着有执行力的老板,没执行力的老板,往往手下就剩下了一批没执行力的员工。
总是在指责员工没执行力的老板,看看你有没有犯下这些错:
1. 布置工作时随意抓壮丁。
企业内有部门,有分工。一个运转良好的企业,部门分工、流程都很清晰,上上下下都按这个分工和流程开展工作,井然有序。部门内的员工在进入岗位后,也对自己的岗位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有基本的认识。
但有的老板就是喜欢随意指派工作,他们不是按既定的部门分工来分配工作,而是按“谁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来布置工作。比如,一个伶牙俐齿的员工,老板就又让他做销售,又让他做企业发言人。结果员工们都不知道自己确切该干什么,因为按照部门分工思考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大家都等着老板随时可能分派的工作,就逐渐形成了“等待指令”的文化。
2. 向能力不足的人委以重任。
一些老板总是认为,作为老板的他给属下交代了任务,属下就有责任有义务把工作做好。属下没做好时,就劈头盖脸地训斥属下没有执行力,可是没有想过,属下是不是具有相应的能力。这就好比,找了一个没有驾照的人来当司机,还要骂他不会开车!
一定需要一个司机,要么找个有驾照有若干年驾驶经验的人,要么就让那个心目中放心的人去考驾照去练车,付出一点耐心等他合格了再让他当司机。找一个心目中放心的但没驾照的人当司机,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风险!向一个不能胜任的人委以重任,付出的是企业的经营风险!
3. 给有能力的人布置太多工作。
那些习惯于向不能胜任者委以重任的老板,眼看自己布置的任务出现危机时,往往就会临急抓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救火。
结果,不能胜任者仍然不能胜任,却把有能力的人给累死了,因为他总是要四处救火,手头既定的工作计划、工作任务总是被救火打断,不能胜任者的任务看上去都完成了,他们也都因此而安全,但有能力的人却总表现出“没有完成工作计划”。
4. 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
企业运作,讲究部门协作。部门协作,就需要信息对称。
老板派了一名工程师和一个客户经理去客户那里解决客户投诉,本意是工程师与客户经理搭档,一个负责安抚客户,一个负责解决问题。
老板先给客户经理打电话,说你到xx客户那里去一趟,安抚一下客户,工程师会配合你去解决问题。客户经理很欣然地答应了。
然后老板给工程师打电话,说你的xx客户那里去一趟,解决一下客户问题,客户经理会配合你去安抚客户。工程师说“我正在yy客户这里,这里的问题有点棘手,没有那么快解决。”老板说“哦,那你尽快解决尽快去xx客户那里。”挂了电话,老板就忙大事去了,心想,xx客户那里有客户经理安抚客户情绪,工程师忙完yy客户就会尽快赶去xx客户那里,好像一切没毛病。但是,他忘了告诉客户经理,工程师会晚到。
客户经理出于职业习惯,很准时到了发生投诉的客户那里,结果在xx客户那里等了2个小时也没等到工程师,陪了笑脸说得口干舌燥,还是被客户臭骂一顿。回到公司跟老板诉苦,老板才说工程师因为yy客户的事情被耽搁了,客户经理却有苦无处诉说,虽然是别人的原因导致了自己工作没做好,但那种挫折感却始终挥之不去。
5. 只有指令没有流程。
在成熟的大企业,流程,常常被指责为大企业病的表现。于是,很多中小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灵活性”,视流程如大敌。
企业里的流程,如同球场上的战术,规定了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什么战位该做什么动作。试想一下,把11名球员扔上足球场,却不告诉他们战术,这11个人怎么能打出配合?
老板说:“工作怎么做,都在我脑子里!”那么,这样一个没有流程的企业,工作如何开展?只能靠老板指令了。
但,老板就是老板,是要做大事的。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结果一个指令没到,一个小节没拘,球队就乱了阵型。
6. 将自己置于流程之外。
老板是全公司权力最大的那个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民。
不少老板知道,公司里应该有流程,有规范;但同时,他们也认为,流程也好,规范也好,是约束手下人的,自己理所当然不在流程管束范围内,否则还怎么处理应急事务?
偶尔处理应急事务,超常规决策,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效率的方式。但如果事事都是应急事务,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当老板事事都要打破流程“应急处理”的话,公司里还会有谁重视流程呢?
当“特批”变成了“常特批”,那也就没有“特批”了。
7. 遇到内部矛盾时息事宁人。
甲是产品部经理,乙是销售部经理。乙经常指责甲产品设计不合理没法卖,甲经常指责乙销售能力不足产品卖不出去。甲乙之间的分歧愈演愈烈,逐渐发展到势同水火。
甲是老板外聘的高手,乙是老板N年的旧部。矛盾发展到老板那里,老板为难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办呢?
老板先跟甲说:“乙是我多年的旧部,销售经验很丰富,可能还不完全理解你的产品,你们多沟通沟通。”然后跟乙说:“甲是我们重金聘来的高手,产品经验超一流,可能还不太熟悉市场,你们多沟通沟通。”当着老板面,无论甲乙,自然都是“士为知己者死”,满口答应。可是一进入具体工作,甲乙仍然是水火不容,效率自然都被内耗吃掉了。
8. 朝令夕改。
老板们,创意都是很丰富的,一天N个点子,还愁自己点子不够多。
每次想到新点子,老板们又容易很兴奋,立即开始紧锣密鼓调兵遣将布置工作。
雷厉风行,本来也没什么不好。可是,如果隔三差五一个新点子,每个新点子的落地都是重点工作,那,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的旧点子旧重点工作,又当何处呢?最后不知不觉中,企业内积压了一堆烂尾工程,某天老板想起来,大家再一次重头来过。
最可悲的,在效率低下的企业里,上述这些问题还不是单独发作,而常常是以“综合症”的形式出现。
一个朝令夕改的老板,自然常常越过流程;
越过流程的管理方式,自然就常常是随意抓壮丁;
随意抓壮丁的结果,自然常常信息不对称,常常所托非人;
所托非人,又必然导致“能者多劳”;
有人“能者多劳”,有人“所托非人”,必然激发矛盾;
因为没有流程,没有规范,激发矛盾之后,老板又只能息事宁人;
而息事宁人的后果,又必然是:大家都在干,大家都没错,工作却总是变成烂尾工程。
最后,看着钱一天天地花,收益一点点少,老板急了,把所有人叫到一起,怒斥:你们的执行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