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青春期恋情,时长被成年人恶意揣测。认为是不健康的、是分心、是耽误学习、是不务正业、是品行不良、是不正常的表现、是叛逆、是犯错、是走歪路……这种情感被冠上“早恋”的帽子。
一 什么是“早恋”?您理解对了吗?
面对孩子的成长,成年人时常打着爱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私心。一旦孩子超出自己的掌控和期待范围,家长的条件反射就是担心、害怕。遇到事情常常先想到坏的结果,似乎家长不制造出“孩子有问题”这个事实,就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
很多家长擅长处理事情,而不擅长关注人和情感。提到看到、共情、尊重、 信任,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发展,时常自动屏蔽,甚至嗤之以鼻。
想想在我们祖母或以上那些辈人的社会,有了性能力,随时准备婚嫁。当然,那是社会的安排。社会文明发展,现在,孩子的童年被拉长,受教育和被照顾和关爱的时间被拉长,生命的密码到了一定阶段,会呈现一些发展必备的状态,比如渴望了解异性,这不是理智所能完全掌控的事情。孩子的恋爱和性成了我们禁忌甚至不能触碰的高危区。
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身体发展的现实反应,更不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写照,遇到与自己期待相左的事情,就武断地认为孩子有问题,不听话。我们忘记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更不愿意深入地理解和看到孩子。遇到孩子有恋爱迹象,就试图用堵、用抵制、用威胁、用恐吓、用欺骗……的方式对待。
本来一段难能可贵地经历,被成年人赋予了龌蹉、肮脏的意义。必须承认这是成年人育儿的偷懒现象,遇到问题简单粗暴地对待和处理,既可能影响孩子正常地发展需求,又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心理,未来也可能误导孩子对情感和性的不正确对待。
提到早恋,我们更应该理解成一个中性词,早并不是过早,或者提早,而是青少年的一种正常情感表达和抒发的健康恋情。它是由孩子分泌的疯恋激素决定的。早恋在英语中,被称为“小狗的恋情”,如果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干涉下,这段关系通常能维持6个月。父母和老师如果煞费苦心地拆散,用力过猛,反而让孩子们本来短暂的恋爱变成了惺惺相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促使他们的心更紧密地贴在一起。
二 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恋情和性?
如果你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恋爱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首先,请家长扪心自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爱究竟是什么?
2. 亲昵或性行为就是邪恶的?
3. 谈恋爱是坏孩子?
其次,如果你的孩子主动或被动发生了性行为,你怎么应对?以下的几个维度你认为哪个重要?
1. 孩子的体验幸福吗?
2. 有没有侵犯性或破坏性?
3. 影响社交和成绩了吗?
4. 无关人的社会评价—值不值钱?
看到以上问题,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恐怕很多家长并不能客观理解爱与性。我们中的很多人,一生无法理解和体会恋情与性爱的美好,甚至不自觉地为孩子传递对爱与性的不屑和羞耻。我们被恐惧和羞耻心蒙蔽了双眼,看不到不愿意去寻找真相。很多成年人为了所谓的“正确”和“应该”活着,无趣又缺乏生机。
然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内在充满了无限能量。这个阶段,他们不仅身体性能超级好,一翻身,一睁眼,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可能已经很多年没有睡醒一觉,心情愉悦,活力满满了。孩子们不仅身体好,头脑灵光,而且他们的肾上腺机能发育,肾上腺成熟,分泌的雄性激素,让孩子内在感觉有力量和勇气。不是说孩子故意有多狂,而是这个阶段,他们身体性能太好用了。他们的小炉子里源源不断地迸发着使不完的能量。如果我们看到一个青春期蔫蔫地,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孩子,反而要担心。
青春期的孩子,显著的标志是身体的急速发展,第二性征的变化等,还包括大脑的高速发展,包括智力的功能中枢,也包括情感中枢,自然加载了关于情感和性的本能程序,他们有感觉、有欲望、有好奇心,又怕又感兴趣。成人世界开始向他们敞开大门,他们渴望了解异性。
恋爱这件事,有概率是破坏孩子的正常情绪和成绩,也有概率帮助孩子变得更优秀。
多数青少年的恋爱关系,是在同班同体中形成的,所以,同伴和团体会影响青少年对伴侣的选择,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方向。当然,父母关系也会影响他们的恋爱关系和质量,父母的婚姻或恋爱关系会成为青少年的榜样。
青春期恋爱关系不同于异性间的友谊,其中涉及更多的激情和承诺感。大多数青少年在青春期都会愿意恋爱,琢磨异性的一切,从小团体转为一对一的恋爱关系,恋爱有助于青少年亲密感和同一性的发展。这是和人打交道的一种深度训练,从来么有过要负责任、要排他、要保护自己,要爱别人等,现在这种训练开始了。
恋人之间可以是依恋对象,在伤心孤独的时候寻求安慰;可以是伙伴和培养,投入亲密和情感,相互合作、互相照顾和帮助;也可以是获得性满足的来源。
从孩子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来讲,谈一段好的恋爱也是利大于弊的。好的恋情除了让我们心情愉悦,生理和心理健康,有冲劲,有动力,有竞争力,有成就感。还会让他们提高人生中美妙体会的峰值,以防将来遇到人渣而不自知,提升婚姻质量。结果无论是喜悦还是伤心,都是孩子必须经历的成长。
三 不要让无知和愚昧,蒙蔽了真相,我们现在认为的好,未来并不一定对孩子真好。
很多家长,仍然会振振有词,认为青春期孩子的恋情绝对必须抵制,脑子里想着怎么玩,怎么打扮,为情欢喜为情忧虑的样子,就是脑子够用,那时间也不够用啊!这些理由都听上去很有道理,我们无可反驳。可是,孩子的成长真的只有学习这一项技能了吗?
难道孩子的这项爱他人的能力,不用接触25岁就自然习得了吗?显然,我们家长过于短视和理想化。数据显示,青春期孩子的感情需求和体会被抑制、扭曲的,容易造成人格缺陷和技能短板,就算成绩能保持良好水平,将来到了大学里,也属于不太有竞争力的。所以,家长如果不同意现在的孩子接触情感,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等孩子工作之后,也不要催促孩子恋爱、结婚、生子。
当然,我不是鼓励孩子去恋爱,或者无知地体验性生活。家长们要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性教育是否跟上?是否让孩子了解了科学有效的性知识?青少年有尊严地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并了解男生和女生性器官的不同,反而会安心,不至于将来酿成大祸。关键时刻,慌乱无知,才会不知所措,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过早的性爱在各方面都是弊大于利, 我们不鼓励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但一定要用恰当的方法教给孩子。一定不要为孩子传递性羞耻感和愧疚感,更不要披上道德的外衣,用夸大或者虚假的事情扭曲孩子的认识。
我不否认社会中存在“早恋”问题的很多极端现象,但是,归根结底是家庭问题,是孩子的内在需求未必及时看到和合理的满足,而不能说孩子变坏了。
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多地是肩负起孩子成长的重任,而非推卸责任到孩子身上,或者只是简单粗暴对待。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享受恋爱与性都是平等的,更不要把我们过往的贞操和对女性的压抑拿来羞辱和恐吓我们的女孩。
有数据显示,父母与其谈情色变,对孩子围追堵截,不如为孩子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家中有爱了,谁还急着去外面寻找温暖与爱呢。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恋情平均会推后两年发生。我们常说孩子有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恰恰是家庭先出现了问题。
同时,孩子成长过程中,女性的尿液和男性的汗液会加速孩子性的萌发。所以,青少年时期,女孩的爸爸一定多陪伴女儿。由于防乱伦的因素,爸爸的体味会抑制孩子的性萌发,可是,除爸爸之外异性人反而会促进。如果你在吼叫女儿过早接触恋情的时候,爸爸要反思自己对女儿做的是否到位,陪伴是不是多?
对孩子来说,性行为的风险主要是传播疾病和怀孕,家长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安全套最佳,防止疾病和怀孕。为孩子建立底线,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本着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危害社会的原则。
家长要接受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是10年前的宝宝了,他们终会长大,会独自高飞,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人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段历程,我们不妨让孩子明白,爱情很重要,要学会怎样去爱,去体会那些美好,同时,不爱的能力也很重要,我们不必为了一个自己不爱或者不爱自己的人,而赔上健康和时间。
最后,我真心的呼吁社会这个大环境能重新审视“青少年恋爱的问题”,让孩子们在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异性关系。当我们怀着善意和美好对待我们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去“偷食禁果”。
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我想也包括孩子正常情感发展和表达。未来的社会会如何发展,可能真的不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长所能想象到的。带着美好的心情,轻装上阵,身体力行,做好自己,祝福孩子。
太困了,就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