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18、中19、讲11,坚持持续读书打卡第994天。2024.5.27
理想化的需要
理想化需要就是让人有一种被保证、支持、鼓励、肯定和罩着的感觉。
这样的“被罩着”,是我们内心的期待,如果你的人生够幸运,你就可以直接从父母那儿得到这些东西,那如果没有得到的话怎么办?
这个部分可能就会成为一种内心的幻想:幻想以后会不会被谁谁赏识?会不会哪一天遇到一个高人,或者大领导、大老板,被贵人垂青?又或者是幻想:如果我生在帝王之家、富贵之家,衣食无忧的话,那我是不是就可以轻松快乐、风轻云淡、想有什么就有什么?
我要是碰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师,这个导师又有人脉、又有水平、又有资金、又有项目,那我岂不是会一帆风顺?但是我现在倒霉得很,我的导师没什么权力和资源,捉襟见肘,还要指望我干活,不如人家那谁的导师好。
这就像孩子小时候在心里想的:“你看人家隔壁家小明,他们家日子过得多好,我爸妈要是像他的爸妈一样该多好”。
例如,孙悟空西天取经一路这么牛,还不是背后一直有观音菩萨罩着他。
他惹出了事,就说“等着,我找观音菩萨去”,就像小孩子会说“叫我妈来揍你”。
观音菩萨好像一直无处不在,一旦孙悟空惹了祸,遇到困难克服不了,就跑到观音菩萨那里问:“你看这咋弄?我又惹祸了”,观音就说:“你这泼猴又惹事了,来给你个符,去把事摆平”。
人总是有这样的期待和想象,似乎可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觉得如果有这些条件,自己肯定就可以长得“彪肥体壮”,过得很幸福。
这种理想化的体验会让人期待理想化客体的出现。
同样的,镜映性的体验就希望有镜映性客体的回应。
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烈的这种需求的话,就会出现“有奶就是娘”的现象。
因为这样的需要太强烈了,现实里又一直这么干渴着、饥饿着,所以别人稍微给点儿,就容易被满足,容易一下子就被引走了。
理想化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够。
如果理想化需要没有满足,孩子就容易没胆量:“咱别惹事,惹不起事,不然天就塌了”,这样的孩子显得有点蔫儿。
而理想化太过会表现出什么也怕,撞了人,下车的第一句话:“我爸是李刚,有事我爸给我摆平”,这不就“坑爹”了。
好多“坑爹”的娃都是这样,总以为爹可以无所不能,什么都可以搞定,然后就变得无法无天,没有边界了。
理想化虚妄的人就是“坑爹”的人——“有个爹,不坑白不坑”,这是对理想化客体的一种虚妄利用。而理想化不足的人就是“没爹的人”——有爹也像是没爹,爹帮不上忙。
当孩子离开父母,开始独自在江湖上行走时,家庭背景带给孩子的体验,就会化作一种特质。
如果这个部分不够,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很弱,没有好榜样去认同和发展,可能会出现空虚感,以及对于建立理想化关系的深切渴望——投靠、“抱大腿”、“认干爹”、“潜规则”……
但这就有点过了,有点饥不择食了。
正常人也需要恰当地去找到能够支持自己,带来力量、资源、认可,甚至能罩着自己的人,这叫得到了贵人的帮助。
理想化客体扮演得好,叫做“贵人相助”;扮演得不好,就叫做“卖主求荣”或“使劲坑爹”,所以理想化客体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