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哪位作家说过的话,苦难要有诗意。当时特别感动,就记了下来。
作品要活,一定要在你的文字里边充满小空隙,它会跳动,会散发出气味,也就是说它的弹性和气味都在语言里边。
如何把握整个作品的气息,这当然决定了你对整个作品的构想程度如何。构思的过程大概都在心里完成了,酝酿得也特别饱满丰富了,这时你已经稳住了你的心情,慢慢写,越慢越好,像呼气一样,要悠悠地呼出来。越是别人着急的地方你越要缓,越是别人缓的地方你越要快,有些人为什么开头写得都很好,写到中间就乱了,后边更是慌了慌张就走了。
一个作家能否走到底,拼的不是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占有什么样的素材,而是精神世界的韧性、广度和深度。
一部小说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的成色。小说语言如果没有个性,缺乏表现力,就成了“说明文”,不管故事多么新奇,小说的魅力将大打折扣。如今有些小说尽管故事不错,但是语言粗糙平淡,缺乏光彩,你就喜欢不起来。
没有描写苦难,诗意怎会呈现?温暖也是一样,没有冷作为底衬,没有用笔化解寒凉,它从何而来?如果作品一味地展览苦难,却没有希望的微光闪烁,这样的苦难就是真的苦难了,而如果苦难里有柔软的光影浮动,苦难就不是深渊,它会散发着湿漉漉的动人的光泽。所以我很喜欢弘一法师临终手书的“悲欣交集”,它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也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苦难中的诗意,在我眼里是文学的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