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漫儿在厨房里,由奶奶抱着看淘米。
铁瓢里盛着白米,清亮的水倒进去,就被染成了米白色。再把这变浑浊了的水倒出来,白米也由原先的一颗一颗变得黏成一片。
漫儿看得出了神,我伸手去抱她,她拒绝了我。我再次伸手过去,她把脸埋进奶奶怀里,又抬起头来看着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最后把头朝向厨房,示意她想留在这。
这是她这几个月来,第一次拒绝我的怀抱。
她从五个月起开始对我产生强烈的依恋,在八九个月时达到顶峰。晚上睡觉只要我陪,白天看我离开就大闹,我一伸手必定马上手舞足蹈地扑过来,不愿任何人把她从我这里抱走。
我细心品味着她的这种变化,有点惊奇也有点小小的失落,但更多的是欣慰于她的成长。
其实回头想想,她早就已经悄悄发生着改变了。从喜欢被抱着到喜欢下地爬,从喜欢被喂食到喜欢自己吃,她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常常把家里的物件扔得叮咚响,在吃饭时一把抢过大人手里的勺子弄得自己满身是菜,一定要去玩不让碰的东西,去不让去的地方,一不顺心意,便大喊大叫。
这种种的迹象,都是她在宣布,她想用自己的方式长大。
在她呱呱坠地、初来乍到之时,曾经对这个世界的陌生充满了恐惧。她无时无刻不希望最亲近的人陪在身边。那也是最辛苦的阶段,我们全家为了尽力满足她的需求忙得团团转。当她度过了那个时期,她不再仅仅想要停留在妈妈的怀抱里,而有了更多探索的愿望。她面对外界环境的勇气与日俱增。前几个月无微不至的陪伴为她积累了足够的安全感,支撑她去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不再担心妈妈会突然消失,也开始明白了妈妈的爱一直都在,即便她短暂地离开了自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也随时都可以回来。
一个孩子逐渐变得独立的过程,就是母爱逐渐分离的过程。从她离开妈妈的子宫,离开妈妈的乳房,离开妈妈的双手自己走路,再到她离开原生家庭独自面对社会,母亲是一个逐渐弱化的角色。在她年幼之时,和母亲的亲密关系为她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从而使她成人后能以更成熟的思想、更健全的心智去面对一切人和事。
当孩子相信自己同时拥有安全与自由,她便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寻一种自己喜爱的理想生活,而这样的信念往往来自于童年时父母必要的陪伴和适当的放手。
保持亲密,是心理学家的建议,却更是母亲的本能。任何一个母亲,不论她受教育的程度高低,都能依靠自然的力量去学会如何同孩子相处。面对一个健康的小生命,感觉到她对自己的需要,看见她和自己紧密相连、心意相通,是一件多么幸福和奇妙的事!尽可能地用爱和时间去陪伴她,用自己的乳汁去哺育她,用身体去拥抱她,用最美好的心情去面对她带来的一切小小烦恼,去享受做母亲的过程,而不是把照顾孩子当作一种令人厌烦的责任。
说到底,孩子成长的速度快得惊人,如此亲密的日子又能有多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