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链接:Excel系统学习课
平台:一块听听
对于这门课,我个人是不推荐报名学习的。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课程定位存在一定问题。一门Excel系统课程,应当做到知识体系化和内容全面化。而在这门课里我见不到体系化的知识,只是由点及点的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碎片化的讲解Excel功能。即便是讲师对碎片化的知识点做了讲解顺序的排序,但仍算不上体系化的知识。一门系统的Excel课程在内容上未必要讲到VBA编程,但起码的,对基本功能应该有全面深入的讲解,否则当不起“系统”两个字。很遗憾的,这门课程连工具栏都没有讲全,甚至第4章习题章中不断出现前面没有讲过的新知识点,课程设计上真的应该再严肃一点。如果这门课叫做《Excel常用操作与技巧》,我觉得是OK的。但如果是抱着系统学习Excel的期望来学这门课的,我估计超过80%的人会失望而归,199元的定价足以让人产生这门课是一门系统化的课程的错觉。我大致梳理了习题章之外的前3章讲到的知识点如下,可以看出离“系统学习”差得还很远。可以说,如果分别掌握下面这些功能,几乎就掌握甚至超出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因为部分功能课程中并没有深入讲解。
我见过另一门Excel课程《互联网人必备的12种Excel技巧》,与本课程内容可以说80%重叠,其余内容丰富程度比本课程只多不少,其核心卖点就是“不系统”,面向在互联网领域工作的Excel小白,同样是从点到点的讲解工作场景中的常用的技巧。而可以预见的,对于大多数人,相比于耗费大量时间系统而枯燥的从头学习Excel,这样的“应急速成”课会更受欢迎。对本课程而言,我觉得不论是丰富课程内容,真正的系统化讲解还是重新确定定位去迭代一门“实用”的课程,都会比现在更好。
其次,可以看出讲师对教人这件事的专业度还不足。很多大牛自身的技术水平无可挑剔,但教导别人未必比得上不出名的教育机构,也是同样的原因。使用金庸武侠人物的串联让课程,放在中学计算机教师身上是OK的,但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再进行主动学习,更多的一定是需要解决工作场景中的问题,对生动活泼的要求反而没那么高。这时候一定要往金庸人物上套,其实是增加了自己备课的负担,大概也是因此,本课程给出的例题或多或少都经不大起推敲,适应面偏窄。而金庸人物的串联让示例场景更脱离实际工作,那学员在工作中的套用其实是成几何倍数增加的。另外讲函数的时候至少应该先讲函数公式提示的阅读,而不是上来就挑几个函数来讲,甚至出现“我提前写好了函数”,复制过来然后再口头复盘,这一点对于讲课来说其实是很致命的。即使是中学教师,也不会有老师先在黑板上把题做完然后再讲的,这样大概最后也只有尖子生能吸收的了,而且不深刻。请至少在课上带着同学把函数从里到外写一遍,我觉得这是最基础的。
另外,大多数人使用的是Windows版的Excel,用Mac讲Excel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点。一来,从课程中讲师的表现来看,讲师对于Windows版的Excel已经有较长时间没有接触,不是很熟悉。例如Windows版本Excel的“数据有效性”,至少在2013版以前就跟Mac版一样叫做“数据验证”,而讲师反复强调两个操作系统下版本名称的区别。当然实际使用起来差别并没有多大,但作为教学演示而言,Mac版跟Win版的Office有很多菜单名称、按钮位置的细节区别,例如公式生成器等等,特别是当讲师和学员没有任何一方完全清楚具体区别在哪的时候,学习体验是很差的。这就像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用了不同版本的课本,内容修订没多少但是页码对不上,勉强能上课,但终归没有用一样课本的问题少。二来,Mac版和Win版功能上也存在一些差异,Win版的部分功能在Mac版是缺失的,例如快速填充等,讲师自己在用Mac版,于是这些功能注定讲不到。事实上讲师主操作系统是Mac,对表格又这么熟悉,也没打算讲多么深入,还不如出一期Numbers的教程。市面上优秀的Numbers教程比Excel要少得多。
整个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给我没用心又不严肃的感受,甚至第4章微软认证练习题的讲解都有题目可以算做错。尽管如果这门课作为常用技巧讲解而不作为系统学习课,知识量还是可以及格的,但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同类课程还是有太多。
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贯穿着一种“解题思维”,解决的是题目而非问题,这对考试培训来说大概也是OK的。但作为一门“知识付费”课程,用户想必都是怀着学习技能而非参加考试的目的选择了这样一门课,那从用户的应用场景出发去设计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强烈建议将“解题思维”转换为“应用思维”,结合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实际应用场景去迭代这门课。至于金庸人物的生动代入,真的没那么重要。如果不能自圆其说,接上地气儿的话,直接找一份企业的仿真报表来讲课,有什么不好的呢?
下面我把粗略听过一遍后,印象中存在疑惑以及可以补充的点整理如下,如果你也正好在听这门课,可以作为参照:
① 自定义通用格式和自动更正。
自定义通用格式 "金庸群侠公司"@所属部门 ,表示字符串的引号不输入也是没问题的,系统会自动添加。
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使用辅助列+&符号或Windows下的独有的快速填充功能,左侧单元格全部填“金庸武侠公司”右侧单元格分别填写部门,第三列单元格可自动生成两个单元格内容的拼接。
至于课程中提到的自动更正功能,课程中并没有讲怎样指定区域,我查了一下似乎也没有办法实现指定区域内的自动更正,所以个人建议不要轻易使用这项功能。以第一章课后作业的第2小题为例,题目为「通过“自动更正功能”,使工号一列只要输入“1”就能自动变成“金庸群侠001”」,习题讲解时给出的答案即简单的做了全局的自动更正。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此后只要你在任意一个单元格输入1,都会自动变成“金庸群侠001”。不仅如此,因为是对程序首选项做了改动,所以如果忘了改回来,那么即便你已经进行到下一个项目的工作表或者是换做其他人使用你的电脑,只要输入1,仍然会变成“金庸群侠001”。自动更正这个功能不仅适用面较窄,而且隐患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
②去除错误值,除替换外,更正统的做法是使用定位功能(F5)定位到错误,然后再删除。
③关于分列,我补充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许多时候从网上下载的报表中的数据是文本格式,没有办法直接计算,修改单元格格式后需要再双击才能真变成可计算的数据。这时候要快速转换,就可以直接利用分列的第二步完成整列转换,比复制粘贴更迅速。
④加权求和。SUMPRODUCT函数一般不用于解决示例场景的问题,其实际功能和应用比较复杂不展开。示例场景的问题可以使用辅助列来做。
讲解这个函数的例题即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强行套用金庸人物反而对备课造成负担。首先小说人物带偏了我的注意力,然后这些人比拼奇怪的项目参加奥运会体操比赛,这是一个完全架空的场景。而且每个人的每个得分项,有各自不同的加权。看完这个例题,我竟一时不知道到底什么情况下我应该要使用SUMPRODUCT这个函数,因为这个例题完全的不接地气,我对于这个函数的真实使用场景完全是懵逼的。
以及,使用SUMPRODUCT这个函数,求得的是纵列的内功加权得分、轻功加权得分、颜值加权得分这三项,如果不用函数,插入一个辅助列尔后自动填充求和即可完成计算。那按照这个题目的设计,这三项需要使用函数来解,横向每个人的得分公式好像直接写也比较复杂,那我是不是应该也用函数做?用哪个函数做?我想了半天还是懵逼的。但这个题早就讲完了。
⑤TRIMMEAN函数。这个函数的示例场景叫“去除最大最小值后求平均”,公式=TRIMMEAN(B2:K2,0.2)。看似是简便解决问题的技巧,实际0.2这个参数是数出然后计算得来的。因为恰好有10个打分的评委,所以计算起来简单,如果评委有11个,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实际这个问题用TRIMMEAN函数解决的公式应该是=TRIMMEAN(B2:K2,(2/COUNT(B2:K2))),并不比所谓的土方法简单甚至更不容易理解。而且0.2这个参数的得来不仅仅是像VLOOKUP函数那样要数出列数,还进行了一步除法运算,口算+公式的组合实际上并不符合前面强调的“自动化思维”。
个人以为,不论是函数还是程序的书写,都应该遵从方程思维,应有易理解的语义并尽量避免逆向推导的口算,这样才能增强可读性并减少错误的发生。所以相比VLOOKUP,大多数场景下我会选择INDEX+MATCH函数的组合来替代。
⑥COLUMN函数。关于这个函数,经过测试后发现课件中的表述的是错误的。COLUMN函数嵌套在VLOOKUP中,并不能表述其在查找区域内的列数,而只能返还其在整张工作表中的列数。这就造成了,只要查找区域不是自A列起始的,套用课程中介绍的这个公式就会出现错误。
⑦通配符的例题。严格来说此处不是通过简称查找,而是通过部分名称查找,这部分名称必须完全不间断包含在全称内。例题中对于通配符的运用流程,是首先人工查找到简称对应的公司,然后判断简称如果是在名称开头,就在简称后面加*通配符,如果在结尾,就在简称前面加*通配符。这个例题尴尬的地方在于,使用VLOOKUP的目的就是查找到公司全称,既然在VLOOKUP之前已经手动找到了,那再用VLOOKUP找一遍有什么意义呢?这门课程中,诸如此类的例题设置比比皆是,与提前写好公式复制过来再讲解一样,不严肃对待让课程的准备和录制更容易了,但听课的人要吸收和内化,却得付出更大的成本。
⑧LEFT\MID\RIGHT函数。这其实是整门课程都存在的问题,浅浅一带,讲的有些过于意思了。如果我是抱着学习一门工作技能的心来学习的,我自然希望我学到的技能能应为一类近似的问题,而不只是应对老师的例题。这三个函数的例题场景,讲师自己都提到了,可以用分列来做,而且做的更快更好。如果我学了LEFT\MID\RIGHT+FIND,却只能解决且更麻烦的解决用分列能解决的问题,那我学了他有什么用呢?同样套用金庸举个例子,现在我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把商品编码和商品名分开:
因为这个问题用“分列”解决不了,于是我学过这门课以后,用函数也解决不了。因为课上只是象征性教了我用函数怎么解决分列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我要解决我的问题,那我还要自己去学其他函数,而且没有从这门系统学习课中得到任何思路上的帮助。
另外上面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用函数解决,使用快速填充(Ctrl+E)功能即可。该功能仅在Windows版本Excel中有效。
⑨4.3.2练习题讲解,VLOOKUP函数查找值“价格表!B3”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这道题目的工作簿中有两张表,两张表的B列完全相同,所以此处的查找值不论是sheet1的“B3”还是sheet2的“价格表!B3”,最后的返回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同样的,如果真的能代入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去,这道题目要做的是要求在完整的价格表(sheet2)中返回跟表格第一季(sheet1)中顾客对应的单价,是在表2中找到表1中各个顾客对应的单价,所以显然公式应该是=VLOOKUP(B3,价格表!B3:E10,3,0),而不是=VLOOKUP(价格表!B3,价格表!B3:E10,3,0)。讲解中给的答案跟直接复制价格表(sheet2)的B3:B10到第一季(sheet1)的B3:B10位置没有任何区别,毫无疑问是不接地气的错解。
总结,前面说过,如果这门课叫做《Excel常用操作与技巧》,整体架构还算是OK的。如果你恰好必须在Mac环境下使用Office,而且对Excel使用强度没那么高或者只是想要进行了解,是可以选择这门课的,但同类课程未必会比这门课程差。如果你是HR或者财务、出纳类的工作,不建议选择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