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出国留学,然后又在当地移民入藉的年青人写下了一句话,用来总结自己在国外留学和工作八年的感受。这句话让我感慨万千。他说:
“出走8年,付出都有所回报,可谓是回报率颇高的投资。”
本来这只是一句很普通的感叹语,旨在纾发自己努力八年,总算没有白费的感受。回应他的人也多半是就着 “奋斗” 这层意思来回应。有鼓励的,也有一起感叹的。
不过,人要生存就必须努力,所以每个人都在付出,也都有最起码的收获(继续活着)。这事平常得很,没甚么好感叹。然而,年青人在句中说 “付出都有所回报”,所以是一项 “回报率颇高的投资”。那就是把人生必要的努力看成是 “投资” 。这点倒让人产生种种感慨 ...
感概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用 “投资” 的观点去看待几乎所有事物,原属司空见惯。读书求学是一种对个人前途的 “投资” ;找对象谈恋爱是一种感情上的“投资” ;结婚当然更是一种对未来幸福的 “投资” 。就连生儿育女都是一种 “投资” (养儿防老)!甚至日常跑步健身,也被一些人看成是对自己健康的一项 “投资”。让人感慨的,正是每个人都那么习惯用 “投资” 观点来看待几乎所有事物。
感概二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投资” 一词原本只用在商品上,指的是在商品上投放某些资源,然后在它的价值(或者价格)发生变化后获取利益,成为 “回报”。由于投资需要成本,而且商品的价值可以上升亦可以下降,所以回报可以高,可以低,更可以是负数。故此,在作出重大投资前,通常都会进行 “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和风险评估等等,目的就是要搞清楚这项投资是否 “合算”(即对自己有利)。
逐渐地,生活中一些原本很平常的行为及其后果,也被人当作 “投资” 和 “回报”,而且也有人进行 “成本效益分析”,务求搞清楚某种行为是否 “合算”。
这种计算行为如果出现在资本家或投资者身上,那是无足为奇。不过现在却连原属 “无产阶级”(即现在所说的 “工薪阶层” )的人,都把一些与金融、投资和商品无关的事物用投资的角度去考量,甚至计算其 “成本与效益”。那就只能说明,资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已经无孔不入,逐渐渗透到社会上每个阶层和他们脑袋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超强渗透力的成因,是由于资本主义已经令 “人” 沦为生产工具之一。
不用怀疑,“人” 确已沦为生产工具之一了。现代经济学早就把 “人” 与 “资本” 和 “土地” 等并列,成为三项基本生产要素之一 (three basic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nd, labor and capital)。平日我们亦经常听到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 这种说法。大家都早已习惯了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等同于矿物和土地等物件,视为 “资源” 之一。没有谁会觉得反感,反而有人认为这种叫法很 “专业”。然而,人不再是人而是 “资源”,这点总令人感慨!
感概三
“人” 既然只是一项资源,那么,甚么 “最低工资”、“标准工时”、 “五天工作制” 等等,全都不是工薪阶层应有的权利,而只是必须竭尽全力向资产阶级争取而不一定会有的 “恩赐”,因为工薪阶层不是人,只是 “人力资源”;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 这项生产要素的 “回报率” 永远都比 “人力资源” 的 “回报率” 受重视得多。“人力资源” 只是 “资本” 的附属品。令人感慨!
感概四
这还不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凡是有用的东西,最终都会成为 “商品”。 “人” 既然已成为生产要素之一,当然也会变成 “商品”。商品的特征之一是:生产它的人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生产它,而是按照市场的需求(亦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它。作为工薪阶层的 “人” 既然成了商品,当然也不是按自己的需要而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按照人力市场的需求而安排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有那一位大学生不希望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主修科?又有那一位打工一族不希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兴趣的职业?结果却是:大都只能根据哪一个科目和哪一份工作有前途而决定取舍。所谓 “有前途” 其实便是人力市场上有较大需求而已。于是,无产阶级的学业和职业,都跟其他商品一样,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需要)而选择,而是按照别人的需要而安排。令人感慨!
感概五
在 “人” 变成打工一族(亦即变成商品)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增值,亦即怎样令自己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很容易地便会把 “投资” 与 “回报” 的概念用在自己身上:能令自己在人力市场上增值的付出便是 “投资”,因此而取得的正增值或负增值便是 “回报”。
于是,一个本来是用在物件上的概念,现在被转用到人身上了。奇怪的是,如果我们用形容狗的概念转用到人身上的话,多半会被认为是种侮辱,然而,现在这种把人当物件看待的做法,却没有引起反感。这是因为,无产阶级也接受了自己只不过是一项商品,即所谓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且予以积极配合,以图能卖个好价钱,取得 “锦绣前程”。
正因为大家都不介意自己已经成为商品,而只求自己能卖个好价钱,所以,那些懂得用 “投资” 与 “回报” 这类术语来描写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的人,通常都会被视为 “有学问的专业人士”,因为,这种人大都懂得把买卖其他商品的技巧用在自己身上,令自己能卖个高价。
所谓 “人望高处”,能够卖个好价钱,成为贵价商品,总比呆在基层充当廉价劳工好。于是,每个人都力争上游,为自己最终能成为人力市场上的贵价商品而 “投资”。没有人觉得用这个术语来形容人有甚么不妥,因为,人既然只是一项商品,那么,把用在商品上的术语转用在人身上,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大家都完全接受,而且心甘情愿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件商品。能不令人感慨?
感概六
就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一生都在作出种种 “投资”:自己的出生是父母所作的一项 “投资”;自己的学业是一项投资;然后是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休息、娱乐,全部都是 “投资”。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被资本主义化了。能不令人感慨?
感概七
过去有部份男大学生很热衷于 “四子主义” (即尽快拥有 “车子、房子、妻子和孩子”)。另一部份喜欢 “马克斯主义” 的大学生则认为这样等同于帮助资本主义发展,所以很鄙视这类人,而且经常狠批这种追逐个人名利的行为。现在看来,似乎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成了 “四子主义” 的忠实信徒,因为,既然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被视为一项 “投资”,那么,要求 “回报” 是理所当然的。 “四子” 正好便是最切身、最实惠的 “回报”。于是,大家都或公开或暗里地,以 “四子主义” 为最基本的回报目标;没有人会再对它责难。如此变化,令人感慨!
总结
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之后,再重新看一下那位年青人所写下的话。他说:“出走8年,付出都有所回报,可谓是回报率颇高的投资。”
这句话让人不禁联想:一个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成长和受教育的青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八年后,他的思想和人生,也跟世上数以亿计的人一样,在配合着资本主义人力市场的需求,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生产要素,跟机器和土地分别不大;而他现在需要努力的,是令自己像其他 “专业人士” 那样,成为一件贵价商品!
这是无可责难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的无产阶级,有谁不是一件商品?资本主义的威力,原就在于把一切都变成商品。所以,大家都应该像那位年青人一样,尽力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件贵价商品而作出 “投资”,而且要设法使它成为一项 “回报率颇高的投资”。
既然人生已经被资本主义化,那么,就让我们积极地拥抱资本主义化的人生吧!就让我们祝愿自己,总有一天能够拿着香槟,庆祝自己的精明投资,终于成功地令自己变成一件贵价商品吧!资本主义万恶,但人变成商品万岁!
奴隶一次就被完全卖掉了,无产者必须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地出卖自己!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