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对于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生死态度,各自所留下的影响都一样深远。儒家倡导世俗世间的人伦道德,道家强调世界一切的自然无为,两者对于有关(创世、天启、彼岸、鬼神、死后生命或灵魂之类)超自然或超越性的宗教问题无甚兴趣,顶多存而不论而已。
但儒学与道家在中国人心中又有着截然相反的地位。道家讲究的是"众生平等",但儒学却讲求的是世上万物都必须有一个平衡点,而在世人心目中的"平衡"就是世人的"道心"。儒家认为"众生平等"并不代表世人平等。儒家认为"众生平等"只是一种"理念"的体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心",在道家眼中所谓的道心也只是一种提高自己修为的工具。
孔子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也曾有过单纯朴素的超越性宗教信仰,如 “帝”、“天”、“天命”等宗教观念所例示。孔子也有着自己的信仰:仁爱、平等、平等、平等,这些信仰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都极高,其中最主要的信仰是仁爱,仁爱是一种包容一切的宽恕,也是一种宽恕的仁爱,在孔子的信仰中仁爱是一种"包括"的包容。
道家的生死观并不假定天与天命之类的宗教超越性源头,而是基于自 然无为的天道或天地之道。儒家的天人合一意谓:彰显生生之德的至诚天 (命之)道与道德实践上“日日新,又日新”的人道,终极合致。
道家认为"道德"是"天道、人道"的基础,是一个超越性质的东西。在道家中的生死观是"命"的归属,是"命"与"道德"的融合,也就是说"命"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