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幼小的孩子,越是依赖父母的反应去认识世界。他们自身的三观尚未成型,又无法完全独立去感知世界,父母的看法也就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对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亲子的相处方式,也将影响孩子跟自己以及外界的相处方式。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那么即使身体健全也可能埋下心理残缺,甚至失去生存的希望;而如果成长中一直有父母智慧的爱,那么管它什么身体缺陷、发育迟缓、心智不全,或者心理上不够健壮,都有可能成长为充满阳光的向日葵,带着正能量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这些想法,在我最近把《我是演说家》第一季全部比赛看遍时,越发觉得清晰深刻。
1.
可能活不过五岁的“元帅”
比赛中有个脆骨症患者,也就是瓷娃娃,二十三岁的他已经骨折过上百次。而他一出场就说——
“我父亲给我起名叫李帅,其实不是希望我长得有多帅,他只是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像元帅一样有成就的人。”
一个从小被医生诊断可能活不过五岁的孩子,他的父亲居然给他这样的期许和信念!
即使取名时可能不清楚病情,但父亲在孩子懂事以后依然把取名的初衷告诉孩子,并让它成为注入内心、激发斗志、贯穿成长过程的信念。我相信,父亲一定不止一次,身体力行地反复传递着这样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
正是家人传递的信息,让他对自己的缺陷十分坦然,他说,“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成过残疾人,甚至有次走在街上一个小孩指着我说‘看,残疾人……’我都以为他说的是‘南极人’。”
轮椅上不足一米一的他,如今可以每天做一千个俯卧撑,算得上瓷娃娃世界里的超人。真正用自己超乎想象的努力为自己打造了“人肉铠甲”,而让他自信满满的心理铠甲,难道不是他的父亲,用满有智慧的爱和力量帮助他打造的么?
2.
“你跟别人一样,只不过是做事情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另一个特别阳光的选手杨孟衡,十岁时意外失去双臂,这里不想说他会踢球游泳、还是残运会选手等等励志故事,我只想分享他演说中提到的,他截肢后父母的做法,他说——
(截肢后)妈妈跟我说,“儿子,老天可能要把原本给你的双手收回去了。”当时我就问我妈,那我今后怎么写字?她说只能用脚来拿笔了吧,于是从那以后我妈妈每天用她的脚捏着笔一笔一划示范给我看。三个多月之后,我学会了用脚写字,我妈妈也学会了用脚写字。
一个妈妈,在看到自己孩子被截肢的当下,会是什么心情?但她并没有传递太多负面信息给孩子,而是解释为老天要收回双手,然后自己教孩子用脚写字,与其说“教”,不如说她同样用从未尝试过的方式在3个月时间里和孩子一起学会一项全新的技能。希望孩子做到的事,即便妈妈不需要,仍然陪伴孩子去经历体验。
同样的,爸爸也没有缺席,他做了只有他才更合适做的事情——陪一个失去双手的男孩重新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上厕所之类的生活自理。就这样,父母一起用信念和行动告诉孩子——
你跟别人一样,只不过是做事情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3.
家暴中长大的“不可爱女孩”
相比之下,身体健全的顾春红却因为在父亲家暴的阴影中长大,导致他们姐弟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不知道如何沟通,他们的惯性思维觉得整个世界都对他们怀有恶意,她说——
“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是人见人爱的天使,可是我这么多年哆哆嗦嗦地苟且地活着,我怎么可能是可爱的呢?”
看着台上那个僵硬的身体,听着满带控诉的语言,我知道心理的残疾有时比肢体的残疾更容易摧毁人生。当然,就如现场张卫健说的,同样经历家暴,他却没有不可爱,我想说,先天气质觉得了每个人感受力不同,同样的打骂,有人伤痕累累,有人却转眼就没事,并且经历家暴时是否还有其他人给予爱的滋养也会差别很大。
4.
无条件接纳、信任、支持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看到的是一个缺爱的家庭可以摧毁家中所有孩子的幸福,而父母智慧的爱,却可以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么什么是智慧的爱呢?我想这很难精准定义,但我理解的智慧父母,至少都是无条件的接纳、信任、支持。
关于接纳——
失去双臂的杨孟衡,父母告诉他,他和别人只是做事方式不同而已……
没手没脚的尼克胡哲,爸爸在他出生当天克服了最初的痛苦震惊后就可以跟妻子说:"他很好看呢。"
轻微智障的阿甘,妈妈告诉他,“做蠢事的才是傻子”,然后和尼克的父母一样想尽办法让孩子上正常的学校……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接纳现状、接纳发生,即是说接纳孩子每一个当下的现状,也接纳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不管优秀或平庸、健全或残疾,也不管经历什么,面对怎样的外部环境,都能坦然面对,不怨天尤人,不同情不怜悯不过分照顾,始终保持对待生命个体的平等尊重,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世上独一无二的宝贝去爱。
值得一提的是,身体的缺陷容易看到,而心智心理的不健全却很容易被忽略,而心理上的“残疾”对人生同样有很大杀伤力,它们同样需要足够的包容接纳。当父母的接纳足够真诚,孩子就更容易把自己的状态看作常态,从而集中身心的注意力去经营人生本身,而不需要花费比别人多的心力常常去自怜、自卑又自我调适……
关于信任——
有种信任叫期许——近乎盲目的期许,正如李帅的父亲期望他像元帅一样,不管其他人怎么论断,即便医生“宣判”,依然任性地不改初衷。所以当现场导师乐嘉问他觉得自己是否有可能成为父亲期望的样子,他说“我觉得有可能吧,至少我现在已经有这样的气质了。”
有种信任叫放手——脆骨症的李帅练俯卧撑、无臂少年杨孟衡学游泳、没手没脚的尼克学冲浪,假如他们的父母在最初哪怕出于一点点的怜惜爱护,阻止他们尝试,那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样子。相比之下,我们却常常脱口而出的说“你不会的”“还是我来吧”“你什么都做不好”……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太多大人以爱的名义剥夺他们尝试体验的机会。即便健全的孩子,许多家长也是情不自禁包办、代劳。一方面不让试,另一方面,又在孩子依赖成习惯时抱怨孩子什么都不会。请问,你就放手让他去试又怎样呢?不是说么?因为怕失败而不去尝试将永远无法成功。
当你犹豫时,请想想没手没脚的尼克,父亲在他18个月大时把他放到水里学游泳,那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孩子的路还长,多一些信任和允许,未来的世界终究是他们的。
关于支持——
无臂少年讲述妈妈教他写字时,全场掌声热烈。我想,这掌声不只是给这位选手,也有给他妈妈的一份。当孩子真的需要支持时,妈妈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同学和榜样,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更多的鼓舞。这已经不只是帮助他做到,而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更好的支持,偏偏这技能妈妈原本也不会,并且可能永远都不需要用到,这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父母的爱本就应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好地独立生存。尽可能提供实际的、物质的、硬件的支持固然重要,在我们可以陪伴孩子的有限年月里陪他经历体验各种旅程,相信对于他们同样宝贵。
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面对和接受一切发生,给予他们近乎任性的信任,多陪伴少包办,和他们一起体验人生旅程,用智慧和爱为孩子造一个坚实的屏障,并且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铠甲,他们的未来将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