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你的眼睛,想象孩提时能引起你积极情绪的环境。记住你在那个环境中的感觉。想象那里的声音、气味和经历……”刚翻开《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这本书,印入眼帘的就是这几行带着诗意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带入到快乐的童年。
回忆童年时最能引起积极情绪的环境,当属清清的小河边,无边的田野里,长长的巷子中。
三五个小伙伴天天一起玩耍,小河里摸螺蛳,网小虾,放鸭子。夏天拖一个长木桶到河里当小船,坐上去就翻到水里,爬起来再不服气地坐上去,又不出意外地翻下去……周而复始,直到筋疲力竭,才在夕阳的余晖中,乘着大人在田里干活没回来,赶回家换好衣服。乖乖地告诉大人已经洗完澡了,眼巴巴地等着表扬,孰不知沾着烂泥巴的发梢已经透露出了自己的行径。冬天,河里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小心翼翼地踩上去,确定没有任何异常后,再迈出第二步,轻手轻脚地往河中间走去。这时候谁的嘴巴里都不会发出声音,小耳朵竖得高高的,生怕漏听了什么。一有风吹草动,赶紧往岸边跑。若没有任何动静,个个都在紧张而又兴奋的状态下继续前行,直到走到河对岸,才开心地又蹦又跳。回家把丰功伟绩告诉家长,不出意外的一人屁股上多了一个红红的手掌印。没过几天忘了痛,“战友们”又相约探索之旅,这次冰上走个来回,看谁走得快,不摔跤,但是谁也不许告诉大人,不然就当“叛徒”处理,取消游戏资格。不知是因为年龄小身子轻,还是因为那时天气冷冰层厚,从没有哪个小伙伴掉到河里。
还是喜欢夏天。除了玩水以外,还可以在雷雨后的田野里,赤脚捉小蛤蟆、捡蚯蚓喂鸭子,跟在蜻蜓后面使劲儿追。沟渠里捉许多小螃蟹回家,妈妈清洗干净后往油锅里一倒,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响后,窜入鼻尖的是一股浓浓的、让人垂涎三尺的香味。那时的我是一步也不会往旁边走的,看着妈妈把通红的小螃蟹铲出锅,洒上一点点细盐,迫不及待地伸出小脏手,抓起一个就往嘴里送,嘴巴烫得七歪八扭也不会放慢咀嚼的节奏。晚上躺在凉匾上,在妈妈的芭蕉扇下享受着徐徐的清风。数着那闪烁的星星,那时的夜空是那么的蓝那么的纯净。偶尔有一个打着灯笼的萤火虫从眼前飞过,赶紧爬起来,追上去,小心地合拢双手,喊爸爸找个小玻璃瓶,把萤火虫装进去。这时爸爸的兴致也被调动了起来,主动跟我合作,捉了一个又一个。妈妈笑嘻嘻的拿着玻璃瓶,跟在我们后面,不厌其烦地拧开瓶盖——盖上瓶盖——再拧开——再盖上……睡觉时把玻璃瓶吊在蚊帐的挂钩上,一闪一闪的,就像有许多星星到了我的面前。盯着那亮光,慢慢进入梦乡。
春天和秋天,气候宜人。摘花、爬树摘果之余,在小巷子里捉迷藏也是一件很大的乐事。躲在一个隐蔽的小角落里,或是在草垛上抠一个洞钻进去,还不忘再用一把草掩护一下,左等右等,没等到小伙伴寻来,把自己等睡着了。直到天黑了,听到大人的呼唤声,才慢悠悠地醒过来,揉揉眼睛赶回家吃晚饭。第二天是绝不会忘记跟小伙伴显摆自己的躲藏本领的。小时候的我是个“赛小子”,从高高的平房上往下跳,那是常有的事。从最初的腿疼抽筋到知道跳下后要弯腰屈腿,经验在一点一点的积累。
童年趣事数不尽,直到现在回家遇到儿时玩伴,谈起那些往事,都会觉得意犹未尽。现在的孩子玩的花样更多了,各种各样的玩具、电子产品,数不胜数。可我就是觉得他们没我们那时玩得尽兴。归根结底恐怕就是少了一片自主玩耍的空间,缺少了“自由”。怕摔了,怕跌了,这不卫生,那不安全。更是有好多的家长宁可把孩子“圈”在家中看电视、玩手机电脑,也不敢轻易放手让孩子出去跟伙伴自由玩耍,觉得外面的世界处处有危险。但温室里的花朵,最容易受到暴风雨的摧残,时刻受父母保护的孩子,最容易被困难击倒。家长的过度保护,等于切断孩子发展的道路。睿智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让孩子可以独立生存、适应社会,这才是大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多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合作游戏,自发、自主、自由地活动,自己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帮他们“铺好路”:确保活动场所、设施的安全性;告诉孩子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然后就是尽量不去干涉他们的活动,静静地站在旁边观察,细心记录下他们活动时的画面。活动后和他们一起评价、分析此次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怎样改进会玩的更好。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