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激励自己多读书多思考,今年打算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个简短的读后感。虽然对于读书,我最看重的是读的过程中的体验,但感觉现在记忆力不是很好,往往读完之后就遗忘得差不多了。总觉得如果强迫自己在脑海中回想一下这本书,然后记录一些感想, 总还能留下些什么。不过仔细想想,这可能也就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毕竟,真正可贵的收获从来不靠记忆,而是靠体悟。但体悟很多时候又超出了文字的承载。再蕴含真理的文字一旦被落成文字,其实就失去了生命力,直到读到的人激起了内部的涟漪,它才又有了意义。我现在认为的好的文字是每读到一次都能引发内心的感悟,激活一些有启示性的想法,触动一些流动的感受,而不是这些内容够正确、够真理。但还是想要写一下读后感,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就好像是为阅读这件事情画上一个句号。
这本书是今年第一本读完的书,也是出版日期比较新的一本书。接触存在主义之后,欧文亚隆的大名如雷贯耳,于是就买了这本书。也是因为这本书,迷上了读自传,后面一股脑儿买了好多本自传。第一遍读这本书,细节并不记得很清楚。印象很最深的、也是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读来感到很真实。不像是塑造的一个形象,而是透过文字看到了真实的、多面向的一个存在。当看到欧文亚隆有一个“不够好”的妈妈、学医慢长过程中经历的艰苦和内心的焦虑、他恋爱过程中的不安全感和私心,包括和爱妻曾经也一度快要走到分开的边缘等等,会觉得这位“大师”真的很真实。这种真实会给人一种力量,让人不再沉浸于一种幻想,更能够去接纳生活中的平淡和缺失,并且开始对平淡甘之如饴。人很多时候的痛苦来源就是不愿意去面对现实中无能为力又不能接受的部分。面对现实的很多缺憾是很不舒服的一种感觉,有些人会采取逃避的态度,假装这些缺憾不存在。有些人会采取努力改变的方式,想着总能有办法解决掉。但实际上,两种都无济于事。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有很多自然秩序是我们无法改变而只能顺应的,命运有时候会赐予我们一些好运,但好运不会常在,事事顺心更是不可能的,越求心想事成,越容易作茧自缚。我觉得这本书是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力量的。自看了此书之后,我现在读传记并不是想要寻求生命的奇迹或者开挂一样的人生事迹,而就是喜欢在传记中找寻那最朴实无华的部分,从中感受那种淡泊而从容的智慧。我自己的生活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也渐渐有了改变,是那种内在更和谐一致的、积极的改变。
另外一点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了。这也是读了欧文亚隆的这本回忆录开始萌生的念头。虽然很早之前也有过想写个小说或者创作个剧本,但那基本上只是想想而已。而现在,我已经有动手在投入创作了。可能我发现我和欧文亚隆的人格中有相似的部分,或者说就是想要效仿一下,想为自己的人生路多开出一个方向,能不能走远我不知道,但至少它给了我想走一走的好奇和尝试的力量。
最后关于这本书能想到的,是欧文亚隆很喜欢谈死亡,并且总是说自己并没有完全克服对于死亡的焦虑,并承认或许这就是永远都无法真正克服的(依然是很真实的感觉)。令人触动的是,亚隆提出,探讨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这也为我开辟了一些重要的咨询议题。现在有时候当我遇到一些来访者似乎陷入一个死胡同的时候,我就会把他们拉到一个纵观生命全历程的位置,让他们看一看生命的起点、尽头和连续不断的过程。有时候这会让他们对当下的困境感到释然许多。对于那些永不满足现状的来访者也有效,因为只有意识到生命终将结束,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有些执念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反而会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拥有而未来可能失去的事物上,变得更懂得珍惜。
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书,这也是它让我喜欢的原因,文字一点都不晦涩,内容也不枯燥。完全可以当成是消遣书,但同时有会让人很有收获。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