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不久之前读过的《西方文学通史》,讲述了西方这么多年来的文学发展,历史成就,以及名人故事,以及文学名著,内容通俗易懂,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我本来就对文学很感兴趣,就在想有没有中国的文学作品,也讲一讲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发展,说一说我国的名篇巨著,或者只是流传于民间山野的优美诗章。于是这本书映入眼帘,它就是――《胡适19堂文学课》。
不同于《西方文学通史》那么通俗易懂,像是一本科普书籍,主旨是在于让人对西方文学有兴趣,然后再去学习和钻研,这本书通篇读下来,还是需要一些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再来阅读,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总是觉得自己知识储备最丰富的时候是自己上学那会,了解的很多,但是理解的却很少;而现在刚好反过来,我理解的很多,知道的却太少了,很多知识我都好像在哪里看过,可是要说出他的名字,讲出他的来源,搞清楚他的原理,就会陷入深深的沉思,然后打开百度……
看这本书之前,我建议大家最好是能够先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生平,至少知道他有哪些成就,然后再听他讲述,这19堂文学课。而他的主要成就如下:
新文化运动领袖,开创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办新青年,提倡白话文。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且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至今为止,国际影响力第一人。
什么是白话文?
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作者将《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作为引子,把这19堂课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唐以前》,一个是《唐朝》,根据历史朝代的时间线,抽丝剥茧地为我们讲述白话的开始,古文的濒临死亡,白话文学的背景,白话文的发展、兴盛,以及那些歌唱自然的诗人们,和他们的作品,发展白话文的意义等等,穿插在课程中,让人目不暇接,只是看过之后大呼原来如此。
并且作品中,引用了许多前人的美好诗句,很多都来源于民间,出处已经不可考,但是不妨碍我们欣赏文字的韵律之美。
同时还得给大家打一个预防针,书中也引用了许多古文来解释阐述作者的观点,并且未作翻译,我作为一个学渣,看得时候一知半解,需要一边看一边打开搜索引擎,查一查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更方便于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私以为要是能把古文的下方做上注释,那就再好不过了。
同时这19堂课可以说满满的都是干货,内容太丰富,以至于我的大脑cpu都有点过载了,笑。
书中的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就是文字也好,文学也罢,其实都是为了普罗大众服务的,需要有实用价值,并且具备生气,有人味儿,是用来表达小百姓的悲欢哀怨,能引出眼泪,也能带来笑容的这么一样东西。
而中国文学史从此以后走上的两条路,一条是那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古文文学;一条是那自然的、活泼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我相信大家哪怕是用脚投票都能明白选择哪一条道路才是最合适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