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出去走走,不要报警找我”。近日,一13岁女孩给爸爸妈妈留下一张纸条独自离家出走,把家长和警察都吓坏了。据了解,13岁的小张因为报读学校的事情与父母发生争执,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便有了离家出走的念头,于是留下一张“告别”纸条,悄悄离开了家。拒接所有来电。直到得知警方正在四处寻找自己,才主动联系了家人报平安,并来到了派出所向民警致谢。
了解情况后,民警耐心开导了小张,并对匆忙赶到派出所的范女士进行了批评教育,叮嘱其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给他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01兴趣是优秀的内驱力
前些日子,“欧阳娜娜改编天天想你”上了微博热搜,网上一片好评。
欧阳娜娜的音乐天赋也再一次刷新了网友的认知。
虽然她今年才18岁,但是她却集大提琴演奏家、演员、学霸多重身份于一身,成为全民公认的“才女”。
而在她众多标签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提琴演奏家。
欧阳娜娜
12岁举办个人演奏会,成为台湾“国家演奏厅”有史以来最小演奏家,
13岁,成功考上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学院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成为著名钢琴家朗朗的学妹……
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大提琴的兴趣和喜爱,不然这每日的练琴都够半途而废的了。
欧阳娜娜曾经在《非常静距离》中谈到自己练琴的过往:
“四点放学开始练琴,练到叫吃饭,吃完饭半小时后继续练。如果今天的练琴份没有练完,就必须把它练完,然后把今天学校的功课挪到上学前再写。”
即使成名之后,她也丝毫没有松懈练琴。
她曾经有个vlog,前半段在看秀,后半段就回去上学了。
正因为兴趣使然,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驱使着自己前进,使自己变得优秀。
02最好的兴趣,是让孩子做自己
周末去送女儿上绘画班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和女儿同班的女孩死活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开,又哭又闹。
看妈妈还不答应自己的要求,竟然直接抱着妈妈的大腿坐了下来。
走近一些,才听到女孩在说,“我不,我不要上绘画课,我不喜欢。我,我要跆拳道。”
虽然女孩哭的,话说的断断续续的,但还是听明白了个大概,不想上妈妈报的兴趣班。
眼看着人越聚越多,妈妈直接虎着一张脸,“你不起来试试,我可走了。”
话完,人就走了。女孩看妈妈真的走了,也顾不上哭,急忙跟了上去。
后来,听女儿说,“华华(女孩名)画得画越来越难看了,黑糊糊的。”
再后来,在接女儿回来的路上再也没见过华华。
华华的妈妈初衷是好的,让孩子学个一技之能。
可是,这错就错在了没有尊重孩子兴趣的喜好和发展。
兴趣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能在兴趣中找到另一半缺失的自己。
近日,被一个4岁的英国小男孩圈粉。
原因无他,只是他做了一件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学芭蕾。
他身穿浅蓝色上衣、白色舞蹈裤,脸上挂着自信笑容,认真的听着老师讲课。
看着他那股认真的劲头,你不会觉得丝毫滑稽,反而会产生芭蕾自己突然也想学的冲动。
他甚至凭借完美的动作脱颖而出,成为班里的形象大使。
虽然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但是这背后却离不开父母无偏见的支持,不鼓吹男孩就应该喜欢篮球、橄榄球。
他的妈妈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必担心会受欺凌或歧视。”
易建莉也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提到,“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与他沟通他的兴趣取向,让他有一定的权利去做决定。
他的兴趣,他的人生,一切的前提是,他是他自己。
03兴趣藏着孩子未来
谈到兴趣的培养,父母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一定是“报班”。
这不,前一阵子热搜,“6成孩子平均每年花9211元上课外班”,热度还不减呢!
兴趣班没啥可怕,但可怕的是家长的“妖魔化”和各种“神操作”。
而其实呢,孩子的兴趣在生活中更易显现。
美国一个小男孩一开始因为嫌弃妈妈做饭不好吃,非要自己亲自做饭。
但不料,他竟然因此爱上了烹饪。
父母虽然对他的兴趣感到诧异,但还是为他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
妈妈负责给他买各种烹饪书籍,而爸爸则专门为他打造“专属厨房”。甚至在男孩烹饪天赋渐显的时候,给他报了一个厨艺班。
他苦练各种技巧,刀工、调味、火候等。
他不由得说,“我打心底爱上烹饪这件事了。”
面对他的感慨,妈妈不禁问道,
“你真的下定决心做这个?你才12岁,能承受每天在厨房工作的辛苦吗?”
男孩坚定表示:“是的,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现在,年仅17岁的他,在过去的五年中,获得诸多成就:
成立“晚餐俱乐部”,被邀请在美国白宫做饭,登上《纽约时报》餐饮版封面,被美国《Vogue》杂志专刊赋予“料理界的小贾斯丁”的称誉……
而他就是弗林。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
“当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他们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由饱腹到学厨艺,再到发展成职业,这一切都源于他有一对对他无限支持的父母,也就慢慢造就了孩子辉煌的未来。
或许我们的孩子将来不会那么优秀,但只要找对兴趣,也必可在某一领域取得非凡成就。
04兴趣是精神之路
兴趣是一条找到自己的精神之路,是自由的,是不拘的。但这同时也需要父母适当引导。
1.放下偏见
如果家里有个把捡垃圾当兴趣的孩子,那么多数家长早已疯了。
但美国有个男孩却凭借捡垃圾,仅仅9岁就当上了CEO。
3岁开始对垃圾分类产生兴趣,7岁在家人的帮助下,成立垃圾回收公司。
2018年据CNN报道,瑞恩的公司已回收超过20万个瓶子和易拉罐。
他也存下了1.1万美元,约等于人民币7.6万元。
其实,不用大人的眼光看,捡垃圾也没什么不好。
2.尊重、鼓励,不是口头上的敷衍
伊能静和丈夫带着秦米粒去学街舞。
一开始他们夫妻二人在一旁静静的看着米粒跳舞。
后来,看到米粒跳的太好了,他们也忍不住加入到了舞蹈行列,全家三口一起跳了起来。
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伊能静夫妇却用每一个神情、动作表达了对女儿的肯定,对女儿兴趣的肯定。
尊重和鼓励孩子,父母的言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父母眉眼之间的那一份肯定。
3.不以爱之名过多干涉
夏天和女儿去沙滩上玩,看到一个小男孩正聚精会神用沙子堆城堡,那模样严肃的好似在干一件大事。
没过一会儿,他妈妈看见了,主动提出一起玩。
玩着玩着,妈妈就成了城堡的主规划师,“这里再堆的高一点”“旁边应该有个花园”“你应该再多打点水的,你看这沙子都堆不上了”……
妈妈指导性的话语不断,孩子眼神中的光芒却越发黯淡,手里的铲子动的也越发慢了。
妈妈指导性的话语有错吗?
没有,但这些话对一个正沉浸在自己兴趣中的孩子来说,却是错上加错。
以爱之名,对孩子的兴趣横加指责、评判,再兴致盎然的兴趣,孩子也会失去喜欢,甚至产生厌恶。
05最近,冯绍峰在某综艺节目中,谈到他和妻子赵丽颖对儿子梦想的教育。
他回忆道:
当他带着头盔准备出门时,儿子瞪着大眼睛,手脚并用的扑腾着冲他笑。
一旁的妻子看到,问他,“你这么喜欢骑车,等你儿子大了,让不让他骑?”
他本能的说,“不让!”
但在思考一会后,他又改口:“如果他有这个梦想,应该让他尽兴去做。然后告诉他,如何安全。”
兴趣的最大化前提是安全,安全的前提下,兴趣的任意发展都是善意的。
每个孩子的天赋使命都不尽相同,不仅花式多样,而且出现的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
“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父母在孩子天赋未现时,耐心等待、细心挖掘,在孩子天赋渐显时,积极引导、提供便利。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天才,只是天才也只会在特定的领域中才会大放异彩。
愿每个孩子都能早些找到自己的天赋使命。
此文章为【袋鼠想学】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关注【袋鼠想学】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