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期回家我跟我妈说:妈,我买了个保险。
我妈是个农村妇人,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应声说:我不懂什么保险,和我说了也没用。
我言简意赅地解释:就是如果我挂了,你可以拿到30W。
我妈立刻给我一记白眼:去,少在那瞎说八道!给你厉害的,还想比我先走?
我一脸无辜:人总会死的啊!谁也不能预知明天的事。我要是比你先走了,人没了,留点钱也是好的……本想继续来个关于正视死亡的长篇大论,看她不愿听,也就算了。
妈妈年纪大了。可能年纪大的人对死亡这个词汇会格外敏感?
于是我跟Tenya先生,我的男友,在某次深情相拥后很不经意地说:Tenya先生,要是我死了,你会多久再找女朋友?
他一脸惊恐地使劲搂住我:你在这瞎想什么?不许多想!不许死!
哎哎哎,你赶紧松手,我都快要被你勒死了。我换了个舒服的姿势继续说:可人总会死的啊!
他孩子一般赌气地说:那我也跟你去死。
我笑了,跟长辈一样摸了摸他的头:别瞎说,你还有妈妈要照顾呢!
他再次搂紧我:就算人早晚都会死,也没人愿意早死。以后不许再说这个了。
我点点头。
2.
我们会听见家长吼孩子:作业早做晚做都得做,你能不能早点做完?
也会有鸡汤写文:拖延症,懒癌会要了你的命,很多事情我们应当在人生中早早完成。
但没有人会说:早死晚死都得死,那就早点去死吧!
生物学对死亡的定义是"一切生命特征的丧失且永久性的终止"。或许,很多人都笃信"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愿意失去,也不愿意结束。更何况我们很难接受一段亲密关系被强行剥离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出于爱,还是出于习惯。父母不在了,孩子无限怀念;孩子走了,父母无比哀伤;即便眼睁睁看着一个小动物死去,我们也会觉得痛楚难当。
但仔细思量方知,并非是那个死去的客体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离不开他们罢了。
不管有多少不舍,亲爱的人们,这是我们的自然规律,就像花开了,就会谢,秋天来了,叶子会变黄,即便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它也终有倒下的一天……这一切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自然规律"——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或意志力而改变,更不会消亡。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待死亡。《哲学家死亡录》记录了很多哲学家的所为所想,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宽慰——
庄子要求学生"大地与太阳做我的棺椁",学生说,那尸体被乌鸦老鹰吃掉怎么办?庄子答:埋葬后也是被蝼蚁吃掉,你们夺乌鸦老鹰之食喂蝼蚁,何故如此偏心呢?对庄子来说,存在即合理,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好的,所以死亡并非不好的东西,不过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而已,所以,庄子留下传世名句: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生与死从未停止转化,他们是尚未结束的开始,一旦理解了这个原理,就能在生死之间找到平衡了)。
苏格拉底更是永远的语出惊人: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死了,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所以死亡未必就比活着不幸福,特别是对于被严重疾病所折磨的人,尤为如此。不然人类也不会发明安乐死吧!
海德格尔的话更令人深思。他说:死在,我就不在;我在,死就不在。在他看来,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有什么好怕的呢?
3.
有着"华人世界最温暖的一支笔"之称的华人女作家琦君在《母亲的菩提树》中写到,一个朋友由于丈夫去世久久哀伤,有朋友劝她,就当是他出远门了吧!她答:出远门,终是会回来的,但他却永远不回家了啊!反而更觉悲伤。
有一天她请教一位会命相的朋友。朋友却说:你不必算命看相,这不能排除你心中的结,更不能减少你思念丈夫的悲痛。你只要换一个想法来想,你丈夫先回家了,他在家中等待你,你却还在旅途中,工作未完毕,儿女们都希望与你同行一段路程,享受和慈母在一起的快乐,你怎么可以丢下他们呢?何况你你与丈夫心灵相通随时可以交谈,你并不寂寞孤单呀!
这一席话使她陡然醒悟,从此她便好好生活,满心释然。
4.
今晚上课时我问几个十岁的孩子,你们怎么看待死亡?他们七嘴八舌,给出的答案竟然惊人地一致:顺其自然啊!
我再问,那亲近的人离开了,不会觉得难过吗?
他们说,会难过啊!但是过去就好了,时间久了,就会好了。
佛教讲五道轮回,讲三四因果,在世好好修行,便会踏上莲花往生西方极乐,那里才是最真实的家。所以若是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就当我是先回家,而你尚在旅途吧!
相亲相爱的人,总会用另一种方式,在另一个空间,团聚。
和你爱的人,谈谈死亡。这真的没有什么好恐惧,毕竟,我们都是路过人间。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