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书籍是《反溺爱》作者:【美】罗恩·利伯。这本书是讲家庭财商的。
虽然因为国情的关系,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国内,但这本书很值得有孩子的父母阅读,如何跟孩子谈钱,并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钱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关于金钱的所有智慧,让他们懂得精打细算,准备好迎接成年人的生活。如果家长没有教给孩子这些就让他们自己去打理一切,想想还真是可怕。
很多的父母,除了基本生活所需,明明有能力负担孩子想要的其他东西,却选择完全避谈钱的话题。
如果你不跟孩子谈钱,而媒体、网络、社会都通过各种方法去引导孩子的金钱观,而这些观点常常为了广告而服务,或者不太正确。
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不想宠坏孩子,就要好好谈钱
被宠坏的孩子有四个主要共通点,但不一定同时出现。它们分别为:
很少分担家务或其他责任
没有太多行为与作息规范
父母或其他人给予了他们很多关注与协助
拥有很多个人物品。
谈钱就是谈价值观,期许他们比我们更会管理金钱,也会给他们必要的工具,让他们避开至今仍困扰着许多成年人的财务陷阱。
如何开始和孩子谈钱
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弄清世界如何运转就是他们的任务。金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重视的东西。因此,孩子当然会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找出相关的信息。
父母通常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谈钱,最常见的以合理的借口闪躲问题。
谈到钱就让人精神紧张,特别是孩子一直追着讨要不合理的东西或者某些情况,会跟孩子说:我们买不起!、我们家没钱、现在不行 等回答。
但千万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说谎。
对孩子说实话,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表示你和孩子可以一起面难题。孩子也会明白,只要他们想知道真相,就可以信任你。”
你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可以称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问他们问题,最后把提出好问题变成一种习惯。
把家里当成激发好奇心的地方,每次都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呢?”
比如孩子询问:我用自己的钱买东西,为什么不可以?
答:这里的“东西”可以是超出家长设定界限的任何物品,比如皮裤,暴力电子游戏,文身,比玩具车本身还贵的闪亮配件,另一套乐高。
因为有些家长会命令孩子,却不怎么回应孩子,明明是家长制定了各种规定,却不愿意向孩子解释为什么。
但权威型家长不一样,他们标准高、规定多,但非常乐于回应孩子的问题。孩子可以问问题,也可以参与讨论。数十年来的研究显示,在权威型家长的教养下,孩子在各领域通常有更好的成就。
有时孩子的问题有攻击性,比如你不是银行家、律师、企业家,为什么没有别墅、为什么不能出国、像同学一样做好车上下学等等。
即使是令人感到不快的问题,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答复。我们可以先整理思绪,等到更冷静的时候再好好回答,这完全是允许的。
我们要告诉孩子,是价值观帮助我们对人生的重大问题做出抉择。
要是孩子问:你赚多少钱?
家长处理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告诉孩子,我们想等到他们上高中后,再告诉他们家里的收入,但他们必须先了解,家里买的东西或从事的活动到底要花多少钱。
家长要鼓励孩子思考或了解这些问题:我们每个月必须花多少钱?我们如何选择要花哪些钱?如果还有富余,会有多少?我们存钱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都不是太夸张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可以从每个月金额较少的账单做起,例如上网费、手机费、电费等,并教孩子如何用简单的表格记录这些开销。
如果孩子对这件事兴致勃勃,就可以先从保险开始学习。还可以让孩子知道家里每个月的租金、房贷或房屋抵押贷款是多少,以及需要几年时间才能付清。
要想让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就先问问他们心里猜测的金额,或是让他们上网研究,而不是直接给他们数字。
不需要把所有的家庭帐单拿出来,但要让孩子知道买什么东西要花多少钱,以及家庭开销花在哪里。
告诉孩子家里的收入时,要提醒他们,在各种情形下,这个信息对交友都没有太大的价值。让孩子知道与别人分享家里的收入信息并不是一件太好的事。
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很多美国的父母,把做家务跟联结在一起。他们看重的是工作,而不是金钱。
家长在家里应该让孩子做各种家务。而且孩子承担家务的理由应该和我们一样——因为这些事必须做,而不是为了得报酬。
如果孩子没有做好家务,除了罚钱,还可以取消很多特权。零用钱应该有自己的用途,不该是一种工资,而是一种教育工具。
零用钱是培养孩子耐心的工具
想办法学会延迟满足,是妥善使用金钱的关键。
当孩子还小、没有信用卡时,存一笔钱去完成一件大事或购买一个有趣的东西,仍然需要等待。耐心与孩子成年后的良好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关联。
在2011年新西兰发布的一个调查报告中,研究者就追踪了1 000个人,从出生直到32岁。从这份调查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孩提时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比起其他自制的人,较难存钱、为退休账户做准备或拥有房产与股票。
自我控制程度更能用来预测他们的财务状况。
给孩子零用钱的方法
我们要让孩子亲眼看到钱在增加,并且必须为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所以金额必须刚好可以让他们买到想要的东西,但不要多到让他们不必为选择而烦恼。起初给得少一点没关系,如果家长觉得太少,也可以多给点或多给几次。应尽量避免减少零用钱,以免让孩子觉得像在受罚。
有了一笔钱,就需要一套系统来存钱。
作者会把零用钱分成三份,放在三个透明塑料罐子里,这三个罐子分别代表消费、捐献与储蓄。
第一个是消费的罐子,这个罐子里的钱主要用于偶尔的冲动性购物。例如外出时,孩子发现了喜欢的东西,会想到把罐子里的钱取出来花掉。我们对这笔钱没有太多规定,只把它当成某种疯狂的科学实验。
第二个是捐款的罐子。要让年龄小的孩子理解捐献,就要谈分享。
例如公园、动物园或当地的儿童博物馆,他们将来都有可能会捐钱给这些机构。
个人觉得这条建议在中国不太现实,家长可以找机会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买些物品捐出去。
最后一个是储蓄的罐子。当孩子看到尖叫着想买的各种东西,就会开始存钱,踏上一段迈向目标的旅程。
将孩子想要的东西拍成照片或画成一张图,剪成合适大小贴在罐子上让孩子看见,这么做对孩子也很有用。
一开始,在每个罐子中都固定放入等额的纸钞,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简单。几年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分配。
不管家长为消费、捐献、储蓄设定了哪些规则,每周发零用钱都是一种承诺。
装钱的罐子最好是透明的,能让孩子看到里面的钱。
等到孩子十多岁之后,可以为孩子开设银行账户。
要注意不应该让孩子太早养成使用信用卡的习惯。
教孩子买东西的概念
在刚开始给孩子零用钱时,让孩子自己写出“需要”与“想要”的清单,看看孩子会写出什么,对理解这两个概念也很有帮助。
并让孩子认清“需要”与“想要”的界限。
做两件事:第一件事,设计一条“需要”与“想要”的水平线。在纸上画一条水平线给孩子看,水平线的一端是“需要”,另一端是“想要”。
比如孩子需要雨靴,有贵的有便宜的。便宜的是需要,贵是想要。
第二件事,我们必须再画一条垂直线,与水平线两端之间的某个地方相交。位于垂直线左侧的是“需要”的东西,右侧是“想要”的,这条线则是参考值,代表家长愿意为孩子花多少钱。
当孩子买孩子时判断标准就是这个东西的价格在这条线的哪边。
很想要某个东西,那么她就要用她自己消费罐或储蓄罐里的钱来买。
等他们进入中学,他们就能自己处理所有服饰的预算了。到时,设想一下未来几年他们可能需要的东西,再结合你画下的那条线,估算出总预算大概需要多少。然后,把这笔钱全部交给孩子,或是存到一张单独的借记卡中,并规定这张卡只能拿来买服饰。
考虑到孩子很有可能做出许多不当的决定,这么做的确有一定风险,但这会是一个意义深远的体验。
制定零用钱的使用规则
任何孩子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需要的东西,他们都必须用自己的零用钱来买。这么做的家长只会把生日或节日礼物作为例外,或者还包括度假旅行时买的纪念品,但是对其他开销就限制得非常严格。举例来说,如果家长决定带全家外出用餐,孩子想喝饮料而不是水,就要自己付钱。
虚拟家庭银行FamZoo的创办人比尔·德怀特(Bill Dwight)有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做法,他和孩子已经实行多年,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孩子对某些新的电子游戏感兴趣,就必须写出一篇短论文,解释为什么要买。至于平板电脑,他也会和孩子坐下来,一起算出能满足孩子需要的基本款要花多少钱。如果孩子要买某个更贵的东西,他会同意预付一笔钱,但接下来几个月,孩子要用零用钱来偿还直到还清。
家长也必须列出禁止孩子购买的物品清单,这份清单会随着时间改变,因为孩子也许会有新的兴趣,或商家又开发出各种不恰当的消费方式来满足孩子。
如果家长已经为孩子购买了需要的东西,但他们后来搞丢或弄坏了,为了让孩子负起责任,家长也必须设下基本规则。有个做法是,要求孩子分摊维修或买新品的费用。
如何让孩子聪明消费
我们应该做到三件事:
设定某些消费的指导原则,让孩子参考;
示范几个聪明的消费技巧;
通过某些家庭仪式,让消费变得有趣,但买的必须是真正有价值与意义的物品。
有这些作为基础,无论孩子最后有多少钱,或经济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他们都能过上精彩的生活。
设定消费的指导原则:“我们必须在节制与物质主义中找到适合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