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导演的悬疑奇幻电影《猫妖传》,于2017年岁末上映。当然,奇幻只是表达手法而已,狗血的剧情我们也不吹毛求疵了(若非要揪着历史年线,杨玉环死于公元756年,白居易生于772年。片中故事发生在杨死后30年,即公元786年,此时白居易才14岁,我们空海大师那时才12岁……),因为孟老夫子曾教育我们“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文以载道,影以传情,吃瓜吃瓤,主要看其表达的思想,得其意而忘其形就好。
不过,一部作品经过多人之手,编剧有编剧要表达的,导演有导演要呈现的,观众有观众触景生情强烈共鸣的,三者未必一致,或者说必不一致。如园丁种树,为绿化环境;伐木工砍树,为养家糊口;建筑工买树,为盖房子;造纸厂买木头,为生存纸张。一物百用,不能说谁谁谁是对的,谁谁谁就是错的。
以笔者浅见,《妖猫传》至少有以下九点值得品味:
一、妖从人兴
既是叫《妖猫传》,妖从何来?表面来看,御猫为妖,白龙附体;深层次看,所有人皆是妖。
何以言之?如新盖的公共厕所,干净清洁,并无异味;后来慢慢变得污秽不堪。是谁造成的?是使用它的人造成的。故知,公厕的污秽只是表象,实质是所有人皆污秽。
白龙成妖,是所有人逼迫所致,等于是所有人心里的妖气全部集中到了白龙的身上,故显现成妖。
影视剧中是以一种直观的形象把人心里的妖气给展现出来了,而在现实中,矛盾还未发展至艺术中如此激烈时,那些妖气也在,即贪婪、嗔怒、愚痴、骄慢、怀疑等等,如剧中蛊毒虫。
二、蛊毒之虫
剧中,玉莲、白龙等人皆中蛊,治疗方法是需带血的生肉来,即为满足自己的贪嗔痴毒虫,不惜残害其他众生的性命。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杀鸡鸭,宰牛羊,饮其血,吃其肉,取熊胆,断象牙,穿貂皮,戴狐狸,触目皆是。如《无量寿经》中云“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理直气壮地认为非如此则不能活己命;然而,怀如此毒心,未害他时,已先自害,如空海所说“这种虫在人体内发出剧毒”,其结果就是白居易所说“这么美的身体,怎么一烂跟花儿一样败了”。可知心若不烂,身岂烂哉!
三、身体非我
丹龙把白龙的人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白龙悲泪叹恨“我不是那个身体已经很久了”,空海道“她(杨玉环)不是那个身体也已经很久了”。
体有本体与载体的不同。肉身仅仅是生命的载体,而非生命的本体。若肉身即生命本体,则肉身死了,生命也就消失了。怎么还能附体于猫呢?现世生活中附体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故知所谓“生死”,不过如换乘火车一般,下了这列车,上了那列车。
那么,生命的本体究竟是什么?禅宗经常问“父母生前本来面目?”把这点搞明白了,你就开悟了——变成一个开悟的凡夫。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业力的巨浪所吞没,如海上的妇人。
四、鸡汤幻术
空海乘船来大唐,海上惊涛骇浪,摧人心魄;同船的一位妇人,用心地照顾着怀里的婴儿,说“孩子睡熟了,我就很安心”。
这是很能迷惑人的一类鸡汤:
身处险境,随时可能丧命,没有任何解决办法却自我感觉安心,连生命最起码的求生本能都麻木了。与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同,妇人是没有道,她只有孩子,而孩子是谁?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是她自己创造的,那么也就是说她只拥有自己;而只拥有自己其实也就是什么都没有。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竟然在生死关头还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自我感觉良好!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幻术。
五、真真假假
对于幻术,白鹤少年说:“一切都是也有也无,真真假假”。
“也有也无”便统统都是假的,若“有”是真,又怎么可能变“无”呢?若能变“无”,又岂能称“有”呢?“无”亦如是。所以,“真真假假”不是说有真有假,半真半假,而是统皆是假。这是偏义复词,如“好歹”,在“你这人怎么不识好歹?”意思是“好”非“歹”;在“你要是有个好歹,留下我们孤儿寡母可怎么活呀”意思是“歹”而非“好”。
“真真假假”在幻术,全部都是假的,没有真的。
有人可能会反驳,剧中丹龙明明说“幻术里也有真相”,哈哈,那我们就继续聊聊
六、幻术真相
丹龙的话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
在剧中,白龙借助幻术透露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如指月之指,月是真的,然指是假的月;又,能幻的是真,所幻的皆是假,如能扮演的黄轩是真,但所扮演的白居易是假。
阿部在日记里说:“玄宗是最大的幻术师。”其实,大还是小,在于其影响面波及范围。佛说诸法实相,无我我所;而我们每个人都令自己和整个世界相信自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我,这才是最大的幻术。此幻术中,我,及我所有的一切,统统是假,没有真的;只有佛性涅槃常住,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乃真实。
七、李、白诗歌
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毫无疑问是假的。何以言之?理由很简单,因为你是人,物种就决定了你美的极限,如人类的奔跑速度,再快也就那么快而已,说“风一样的男子”,那都是夸张,是不可能存在的,除非重新投胎,换个物种。
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假的,抛开影片来说也是假的。还是因为物种是人,不可能达到那个境界。
不过,这并不妨其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艺术嘛,本来就是夸张、定格,就像金矿炼金,生活中没有单质金,都是混杂的金矿石,但是通过人类的加工陶冶提纯,还是可以接近纯金的。艺术也是如此,把人性中微小的善恶极端放大化,这样才能给人以冲击,帮助人辨别人生方向。
其实,大家都明白人无完人,只不过,有些东西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了,如《长恨歌》《梁祝》《牛郎织女》的爱情就是凄美动人,岳武穆的形象就是精忠报国,不管历史上真实的岳飞究竟是什么样的,至少在后人的印象中,你就是这样一个标杆了。众人并不需要你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只是借你的名字,来表达他要表达的东西。
八、演员阵容
也有的观众是某明星的铁粉,我才不管电影拍的咋样呢,只要是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或者只要黄轩或某某某演的影视剧,我就喜欢看。所以,这种爱乌及屋、买椟还珠的情况也有不少。他到哪我跟到哪,哪怕他下地狱,我也跟着去。其实不用跟着,本来也就是殊途同归,如果——不往生极乐的话。
九、极乐之乐
以上讲了这么多虚假不实的东西,最后要讲讲真实不虚的干货了。
剧中,唐明皇给杨贵妃摆的宴席叫“极乐之宴”,并在宴席上挥毫四个大字“极乐之乐”。这透露出历史上当时的唐朝,佛教净土法门的兴盛。
早在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叫善导的高僧,即注疏《观无量寿经》,开创佛教有名的八大宗派之净土宗,于长安城教化三年,满城断肉,达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证悟念佛三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不胜数。一句阿弥陀佛成为整个佛教的代名词,直至今日。善导和尚因此卓越的教化能力,被后世公认为阿弥陀佛化身。
对此,李白也有一首《净土咏》,赞叹极乐庄严,流露一心愿往。
向西日落处,遥瞻大悲颜。
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
蛛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
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
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常睹玉毫光。
李白在诗中描述阿弥陀佛佛身庄严微妙,“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说佛的眼睛绀蓝广大,如四大海水,身上光明如紫磨真金山一般;赞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蛛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极乐世界到处是像蜘蛛网一样的宝网,放光弥覆,七宝行树交杂其间,随时有奇妙的曼陀罗花从天而降,落在宝楼宝阁之上;赞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众生久远劫的生死之罪,只要称名念佛,乘佛愿力,就如大风扫轻霜一般,自然消散无余,这一句读来真是让人觉得痛快酣畅,把净土法门弥陀救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只要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诗人由此表达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愿,“愿托彼道场”,希望自己托生到彼极乐世界。那么,靠什么去往生呢?就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功德海,所以说“以此功德海,冥佑为津梁”。李白最后说,我要常亲常近阿弥陀佛,常观常看阿弥陀佛,常在弥陀的光中,永不分离:“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
诗中,“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一句,犹显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精髓。“勤念必往生”,很多佛门大德都不敢这样讲;李白,作为一个文人却说得如此肯定,确凿不移,这不得不说是时代使然,善导大师的教化使然。
然而,当时的日本却并不了解净土法门,直到善导大师之后四百年,日本的法然上人开创日本净土宗,净土信仰才慢慢在日本弥漫开来。所以影片中空海来唐,一心求密,乃先不知净土耳。
剧中唐明皇大概以为如此五欲之乐,堪比极乐。现如今一般人对极乐也不了解,以为好吃好喝好享受大概就是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吧?事实并非如此。
极乐之乐乃超越生死轮回,回归真如法性之涅槃大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然,此亦是抽象的文词,听来一片茫然,常人难以了知,不能谛信。
有兴趣者可翻阅《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以及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皆有详细介绍。
不过,无论知与不知,知多知少,有无皈依,但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人人皆可得生极乐净土,亲自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极乐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