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总是试图用常识性的思维去考量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结果发现,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事情,其成因都是可以用常识来解释的。很多痛苦的源泉,也是因为我们缺乏常识,所以造成了一种很悲惨的结果。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东西,我也是这段时间接触,我阅读了他们的一些书籍,写的非常直白,但是对于我们世界观的重新塑造,可以说功莫大焉。以至于我常常在阅读这一派书籍的时候,往往入迷。
我们都说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很多东西都具有了颠覆的属性。我承认在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发声从来没有哪个历史时间段如今天一样这么普遍。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改变不了:传统时代傻的,在互联网时代也不会变聪明;传统时代肤浅的,在互联网时代也玩不出什么深沉。
我的公众号粉丝的积累量很少,我也从来没有有意通过一种非常快捷的推广方式,去积累粉丝。我只是默默地去写,去表达我需要表达的东西。因为写作其实是一种非常个人的事情,不需要刻意为了迎合粉丝,而让自己放弃一些东西。
而且,最重要的,我要是能写出来一些被牛人们认可的东西,或者被牛人们不同意的东西,即使这样,他们也关注了我的公众号,我就真的很满足了。
毕竟,增加点有知识储备的粉丝,这个过程太难了。
以前的日记,基本上都是记在笔记本中,然后锁在柜子里不为外人知晓,写作完完全全是一件个人的、私密的事情。而现在之所以将这种传统的日记公开出来,让大家熟知,这就是互联网时代赋予的一种新增的价值,那就是在个人写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有目的的渠道。
渠道就是互联网衍生出来的一种增量价值,仅此而已。
所以,很多人放大了这种增量价值,因为利用这种非常个人化的写作,可以实现变现,并美其名曰,知识都是有价值的。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开了公众号,也在短期内积累了几十万的粉丝。其实本质上还是为了变现。
但是我不知道,这些文字堆砌,算是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我没有说这种变现的方式是错误的,但是依靠公众号的写作推广,弄一些恨不能一天更新几十次的鸡血内容,很难做到有价值。
持续的价值输出,是非常难的。价值沉淀,从常识方面而言,需要一个非常艰苦的并不断积累的长周期。
一些小年轻,动不动就开始给别人讲课,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积累了很多的粉丝,而且从打赏中确实也赚到钱了。其实,这种课程从常识的角度来说,去听基本上就是浪费时间,我从不认为这种课程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如果确实能够带来一些东西的话,那就是急于成功的浮躁和更加沉静不下来的内心。
公众号的运营,都把手段当成优质内容,这个思维本身就错了。
而且,人类每天的那些生活道理,确实能吸引人,但是真的太浅了。反复咀嚼,会傻的。
心灵鸡汤加上一个有吸引力的标题是非常好写的,但是就像很多牛人和我说的,他们不愿意这样欺骗小青年,不管他们有多脑残,但是作为一个内容输出者,起码要有一点责任感。
输出浮躁非我所愿,我能做的仅仅是这些。至于你非要往那些浮躁的地方挤,我也阻止不了。
我还是那句话,互联网时代,只不过让原来锁在柜子里面的东西广而告之了,而不是互联网时代真正颠覆了一些什么东西,傻子还是傻子,牛人照样是牛人。都说草根崛起,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怎么崛起了?
群体性的聒噪罢了。
为什么很多大牛,要持续输出一些优质的内容?毕竟关注者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想让这些聪明人关注一些东西,你写的肤浅了人家怎么能看得上。
QQ在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添加朋友都是乱加一气,后来理性了,现在QQ上面都是我们的朋友同学,不认识的基本上都不加了。
为什么?和陌生人瞎掰有什么意思。
公众号也一样,都是要回归优质内容的,也就是说,未来很多粉丝都会被那些优质的公众号吸走。那些每天玩虚的,确实在短时间内能够靠一些营销手段或者鸡血吸引大量粉丝的,注定不会长久。粉丝会逐渐变得理性,哪有时间每天陪你玩这些东西。
况且你说的那些鸡汤段子,都是很浅显的道理,所谓的分享场面再高大上也没用。
我亲眼看见很多公众号运营者给一些人进行所谓的“布道”,布道内容都是一些很违背常识性的道理。
看起来那么严肃的表情,让我真是笑死了。
这些人,地摊书籍真是看多了。
我预言未来的很多公众号都没人看,都会死掉,那些积累了几十万几百万的公众号,只要内容不优质,照死不误。
别以为每天写作、和粉丝互动,你就能长久,想的美,你那些鸡血把自己都蒙骗了。
所以,沉淀、积累、修行,比什么都重要。
别被市场上的那些段子毁了你,这些段子都是我这样的人写给你们看的,只不过我良心发现了。
好东西的沉淀,需要周期、需要艰苦的耕耘,道理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