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4月初见到老同学,我们都刚刚给亲人扫过墓,就着这个话题,我感慨道:“人去世后总要有块墓地,长此以往,占的地方越来越多,等咱们走的时候,或早晚有一天吧,恐怕都‘死无葬身之地’啦。”
“这事我倒觉得没那么可怕。你像我每年都会给我奶奶上坟,可我儿子根本就没见过她老人家,等他长大以后,顶多是因为听我念叨过他太奶奶、知道老太太对自己祖、父辈的恩情,而勉强地、偶尔地去看看我奶奶,甚至不去的可能更大。再到我儿子的儿子那辈,我奶奶对他们来说,已经跟陌生人无异了。所以啊,一个人死后,也就百十年,到他的至亲也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那方墓地也就和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关系、在世人眼里不过就是块无‘主’荒地罢了。”
02
那年和女儿游江南,特意带她去我上过课的地方走走——我们进了那家我常住的酒店,和往日吃过早餐后一样,沿着螺旋扶梯下到一楼;晚饭就去了那个我总去的街边小馆,给她要了碗我最爱吃的豚骨拉面;指着二楼的那扇窗,我告诉她里边就是我上过很多次课的教室,马路对面是下课后打车的地方,有次赶上大雨,等了很久……
就这么一路走着说着,我心潮起伏。可再看小姑娘,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闹得我好一阵悲凉。
过后很久才想明白,女儿并非冷漠无情,实在是因为她不是我,她不曾有过那些经历,于是在我心中的这许多记忆、感触、情怀,在她眼前就只不过是一扇窗、一碗面、一件事而已。
03
那一刻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前半辈子没活明白——我常常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或者准确地说,是总觉得别人也会和我一样,把我自己当回事儿。
怎么可能?!一方面,旁人和女儿相似,并不了解我的人生细节。我这样一个在我自己看来有着多么独特而又丰富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天壤间从未存在过也绝不会重现的鲜活的生命,在别人眼里,却不过就是一个名字,一具皮囊,最多再加上他和我有过的点滴交集,仅此而已。
更何况,我是谁呀,人家凭什么要花费精力、浪费时间来关注我、了解我?!
04
罗曼罗兰说,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依他这话的逻辑,生活的真相显然是偏负面,甚至有些残酷的;前面的分析,为此又提供了现实中活生生的例证和注脚。
我曾经苦寻“依然热爱生活”的法门而无果(倒也正常,否则罗兰就不会将能做到的称之为英雄了)。这会儿忽然有了思路:生活真相的负面,其实未必是客观事实,可能更多地缘于一种主观感受上的反差——我们往往把自认为的生活的真相就当作了生活的真相,而我们自以为的生活的真相常常是偏乐观的、美好的,与之相较,真正的生活的真相就显得不那么乐观,甚至很有些悲观和负面了。
于是,认清了生活的“真实”的真相其实没那么负面、残酷后,再去接纳它、热爱它,也就没那么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