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068天早安问候。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在心理因素在作祟,驱使我们成为了“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的人”。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我们的性格当中的确会有一些特质影响着我们形成囤积的习惯。
对于在早年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人而言,囤积的行为可以为他们在生活中注入强烈的安全感和情感能量。
其次,人际关系上的缺失也会促使我们将物品作为替代和精神上的寄托。
将囤积行为视为是排解精神痛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此外,其他可能导致囤积成瘾行为的还包括诸如严重的完美主义倾向、过度的控制需求以及强迫性人格等等。
但无论舍不得扔东西的出发点何在,我们都应当意识到当简单地重复性囤积行为发展为心理学意义上的“囤积强迫症”时,它都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危害,最严重的不过于使我们的人生轨迹发生偏离。
而那些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的人,最终都过成了什么样呢?
在心理学领域,用以形容这种“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的行为的心理专有名词为“无节制囤积的兴趣”。
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对事物的感知和注意力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而我们对于物品的极度依恋其实也是这种生理机制在起作用的表现。
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
那些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掉的人,他们在感知过程中对于物品的细节和特征更为敏感。
因此更容易将物品所代表的意义具象化,
这种敏感性也会导致他们对物品产生情感上的依赖,进而就有了难以割舍的心态。
但事实上,这种“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的心理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其实很有害,
通过囤积想要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无可厚非。
但如果过了度,就变成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囤积强迫”,它会徒增我们脑内的压力,
导致我们通过囤积会出现焦虑、不快乐、抑郁的情绪,甚至是消极的自我对话。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囤积强迫还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比如慢性抑郁症、焦虑症、愤怒情绪、生理上的饮食失调和高血压,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从舍不得扔掉的一件衣服、一支笔、一个购物袋,到舍不得扔掉的利益、舍不得扔掉的不再同频的朋友和无法磨合的恋人。
再到舍不得扔掉的烦恼和欲望,我们行走在人世间,无时无刻不在背着一个无形的背包,
当我们有所收获,我们的背包就会充盈一些,
但如果不辨是非地将欲望和烦恼都装进背包当中,我们身上的负担就会异常沉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拥有一切并不是一个赞美的概念,
学会放下才是人生的主要课题,人生也注定就是一个边走边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