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道美食在某个时刻触碰到了你的灵魂,这道美食一定和故乡有关,和回忆有关。今天我要说的这道美食,就是在我少时的放学路上长久不衰的明星小吃---都卷子。
都卷子的原料是红薯做的宽粉,红薯在我们当地又叫红苕,所以红薯做的宽粉在我们当地人口中有一个更亲切的名字---红苕粉。把一根一根红苕粉卷成一个一个卷就成了都卷子,食物名称形象生动。
都卷子这道小吃,它的精髓并不在它的原料,而在它的佐料。除了酱油、醋、花生米和葱花外,都卷子有几道更重要的佐料,它们分别是:油辣子、蒜水、姜水、榨菜粒。蒜水的刺激口感能够抵冲红苕粉本身的淡淡土腥味,姜水能够提鲜,爽脆的榨菜粒更能突出都卷子的软糯。蒜水、姜水、榨菜粒简单易做,不同小摊做出的味道差别不大,体现老板水准的是油辣子这道佐料。做好油辣子首先要选好辣椒的品种,一般二荆条辣椒是油辣子的首选,辣椒要先在锅里翻炒一阵,让辣椒里的水分充分蒸发,然后放到一个石钵里捣碎(虽然现在有各种电动的搅拌机,但是资深吃货们一定懂得用石钵磨制的辣椒面才是最香的),最后的一步,把菜油倒在锅里,加一点花椒、八角,待油被加热充分后淋到之前做好的辣椒面上,这样就能让辣椒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噗呲噗呲的响声,扑鼻而来的香气,油辣子就算大功告成了。
以前在学校和课外班的放学路上总会看到卖都卷子的小吃摊。都卷子一份要五毛到一块钱,这对于当时觉得五块钱就是巨款的学生娃来说还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因此平时都要经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才会点一碗打打牙祭。经常光顾小吃摊是在春节后,因为那时手上还有一部分没有被妈妈收走的压岁钱。记得四年级的时候,寒假刚结束,我手中有两百元压岁钱可供自我支配,于是放学后就天天光顾学校路口的那家都卷子小摊。小吃摊的老板后来都认得我了,每次看我来就主动把蒸好的热气腾腾的都卷子先盛到小碗里,然后用小勺把各种原料依次加到碗里,整个过程在一个虔诚的吃货看来竟有了一种小小的仪式感。不一会儿,加齐各种佐料的都卷子就摆到了我的面前,每一次只吃一小碗,意犹未尽,下次还来。
后来离开了老家到市区读大学,没有再在学校旁边的小吃店看到过这道美味佳肴,读研时到了北京,在川菜馆里也再也没有寻觅到这道小吃。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高中同学的好友在网上开了微店,微店里竟然有搭配佐料包的都卷子,迫不及待的点了一份,顺丰生鲜只用了一天时间就从重庆寄到了北京。油辣子的味道很霸道,里面还加了酸萝卜粒和鱼腥草细段(又称折耳根),酸萝卜粒和鱼腥草应该是在原有佐料上的改良,味道不错,就是少了几分心心念的少时的味道。
不管游子身在哪里,那道触碰灵魂的美食就是心中永恒的故乡。向都卷子问好,向故乡致敬。